中國東漢哲學傢、思想傢、文學批評傢。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出身“細族孤門”,少年時曾到洛陽太學學習。他博覽群書又不守章句,掌握瞭豐富的知識。王充擔任過地方官員,因與上司不合而辭官還傢,潛心著述。王充的著作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等書,現僅存《論衡》

  在天道觀上,王充用天地表示整個自然界,認為天地之間充滿元氣,元氣交感產生萬物,在萬物背後沒有一個指使它們生成變化的主宰,駁斥瞭“天人感應”說和讖緯迷信的“祥瑞”說、“譴告”說,認為災異現象是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引起的,與社會政治好壞無關。對當時流行的世俗迷信,王充也進行瞭批判。關於形神關系,指出人的精神不能離開形體單獨存在。精神是人體內“精氣”的作用,精氣依賴人的血脈,人死精神即散。在認知論上,王充否認“生而知之”,強調學以求知。他提出“ 實知”、“效驗”的觀點,認為實效、事實是檢驗認知是否正確的標準,指出聖賢的言行也不都是正確的。王充還較全面地闡述瞭邏輯學中的論證問題,肯定“推類之知”在認識中的作用。在人性和教育的關系上,既認為人性善惡與人稟受的氣有關;又強調後天教育對人“性行”的決定作用,指出人性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王充的倫理思想重視功利,同時肯定道德的社會作用,認為治國必須以德為主。他強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對於社會道德狀況的制約作用。在歷史觀上,反對崇古非今,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後起的朝代較之已往的朝代總是後來居上。在文學理論方面,王充強調“真”是“美”的基礎,他主張文章的內容必須真實,反對描寫虛妄的迷信內容;認為文章應有利於社會教化;強調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必須統一,反對“華偽”之作;註重獨創精神,反對模擬因襲;提倡文章語言的口語化,反對古奧艱澀的文風。

  王充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對古代哲學中天人關系、形神關系問題作出瞭新的回答;在認知論、歷史觀方面的探索,為後起的哲學開拓瞭思路;對讖緯神學和天人感應論的尖銳批判,推動瞭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發展。王充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用元氣理論直接說明社會現象;不瞭解造成人們等級差別的社會原因,甚至用骨相解釋人的富貴貧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