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包括葉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乾燥和焙燒而製成。中國瓦的生產比磚早。西周時期(西元前1066~前771年)就制出瞭筒瓦、板瓦和瓦當,表面多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嗣後,形成瞭獨立的制陶業,並在工藝上作瞭許多改進,如改用瓦榫頭使瓦間相接更為吻合,取代瓦釘和瓦鼻。西漢時期工藝上又取得明顯的進步,使帶有圓形瓦當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瓦的品質也有較大提高,因稱“秦磚漢瓦”(見圖)。

<

東周瓦當圖

春秋瓦當圖

  粘土瓦的生產工藝與粘土磚相似,但對粘土的質量要求較高,如含雜質少,塑性高,泥料均化程度高等。中國目前生產的粘土瓦有小青瓦、脊瓦和平瓦。

  小青瓦 又名蝴蝶瓦、陰陽瓦,是一種弧形瓦。用手工成型,在間歇窯中還原性氣氛下燒成,呈青灰色。規格一般為長200~250毫米,寬150~200毫米,廣泛用於農村房屋建築。

  脊瓦 覆蓋屋脊的瓦。通常有人字形、馬鞍形和圓弧形三種。瓦坯采用壓制成型,經幹燥燒成,可燒成紅、青兩色。規格一般長為300~425毫米,寬180~230毫米,抗折荷載不低於700牛。

  平瓦 長方形平面帶溝槽的片狀瓦,用於覆蓋屋面。平瓦的成型有濕壓法、半幹壓法和擠出法三種,以濕壓法為最普遍,可燒成紅、青兩色。按中國標準規定:平瓦的尺寸為400×240~360×220毫米,單片抗折荷載不得小於600牛;覆蓋一平方米屋面的瓦,其吸水後的重量不得超過55公斤;在-15℃以下經凍融15次循環後,應無分層、開裂、脫邊、掉角等現象,成品中不允許混有欠火瓦。

  粘土瓦隻能應用於較大坡度的屋面。由於材質脆、自重大、片小,施工效率低,且需要大量木材等缺點,在現代建築屋面材料中的比例已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