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狀玻璃製品的統稱。其化學成分一般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組成範圍是:SiO270~73%(重量,下同);Al2O30~3%;CaO6~12%;MgO0~4%;Na2>O+K2O12~16%。它具有透光、透明、保溫、隔聲,耐磨、耐氣候變化等性能。平板玻璃主要物理性能指標:折射率約1.52;透光度85%以上(厚2毫米的玻璃,有色和帶塗層者除外);軟化溫度650~700°C;熱導率0.81~0.93瓦/(米·開);膨脹系數9~10×10-6/開;比重約2.5;抗彎強度16~60兆帕。

  分類 平板玻璃按厚度可分為薄玻璃、厚玻璃、特厚玻璃;按表面狀態可分為普通平板玻璃、壓花玻璃、磨光玻璃、浮法玻璃等。平板玻璃還可以通過著色、表面處理、復合等工藝制成具有不同色彩和各種特殊性能的制品,如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選擇吸收玻璃、中空玻璃、鋼化玻璃、夾層玻璃、夾絲網玻璃、顏色玻璃等(見新型建築玻璃、安全玻璃)。

  普通平板玻璃 即窗玻璃,一般指用有槽垂直引上、平拉、無槽垂直引上及旭法等工藝生產的平板玻璃。厚度通常為2、3、5、6、8、10、12直至19毫米等,用於一般建築、廠房、倉庫等,也可用它加工成毛玻璃、彩色釉面玻璃等,厚度在5毫米以上的可以作為生產磨光玻璃的毛坯。

  壓花玻璃 表面具有美麗的花紋、圖案,因表面凹凸不平引起光的漫射,能透光而不透明。壓花玻璃主要采用壓延法生產,其品種有無色、彩色、吸熱、套色以及不同花紋圖案等,通常用於室內裝飾、門窗及要求采光而不要透明的場所。

  磨光玻璃和浮法玻璃 是用普通平板玻璃經雙面磨光、拋光或采用浮法工藝生產的玻璃。一般用於民用建築、商店、飯店、辦公大樓、機場、車站等建築物的門窗、櫥窗及制鏡等,也可用於加工制造鋼化、夾層等安全玻璃。

  成型方法 平板玻璃的主要成型方法有手工成型和機械成型兩種。

  手工成型 主要有吹泡法、冕法、吹筒法等。這些方法由於生產效率低,玻璃表面質量差,已逐步被淘汰,隻有在生產藝術玻璃時采用。

  機械成型 主要有壓延、有槽垂直引上、對輥(也稱旭法)、無槽垂直引上、平拉和浮法等。

  壓延法是將熔窯中的玻璃液經壓延輥輥壓成型、退火而制成,主要用於制造夾絲(網)玻璃和壓花玻璃。

  有槽垂直引上法、對輥法、無槽垂直引上法等工藝基本相似,是使玻璃液分別通過槽子磚或輥子、或采用引磚固定板根,靠引上機的石棉輥子將玻璃帶向上拉引,經退火、冷卻、連續地生產平板玻璃。平拉法是將玻璃垂直引上後,借助轉向輥使玻璃帶轉為水平方向。這些方法在70年代以前是通用的平板玻璃生產工藝。

  浮法是將玻璃液漂浮在金屬液面上制得平板玻璃的一種新方法,是英國皮爾金頓公司於1959年研究成功的新工藝。它是將玻璃液從池窯連續地流入並漂浮在有還原性氣體保護的金屬錫液面上,依靠玻璃的表面張力、重力及機械拉引力的綜合作用,拉制成不同厚度的玻璃帶,經退火、冷卻而制成平板玻璃(也稱浮法玻璃)。由於這種玻璃在成型時,上表面在自由空間形成火拋表面,下表面與焙融的錫液接觸,因而表面平滑,厚度均勻,不產生光畸變,其質量不亞於磨光玻璃。這種生產方法具有成型操作簡易、質量優良、產量高、易於實現自動化等優點,80年代已被廣泛采用。如果在錫槽內高溫玻璃帶表面上,設置銅鉛等合金作陽極,以錫液作陰極,通以直流電後,可使銅等金屬離子遷移到玻璃上表面而著色,稱作“電浮法”。也可以在錫槽出口與退火窯中間,設熱噴塗裝置而直接生產表面著色的顏色玻璃、熱反射玻璃等(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