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組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英文中系統一詞(system)來源於古希臘文systēma,意為部分組成的整體。古希臘哲學傢德謨克利特所著《世界大系統》是最早採用系統一詞的書。現代對系統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始於軍事系統和工程系統,隨後擴展到生物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等。

  系統按其功能或層次可劃分為一些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組成部分。如果這些組成部分本身也是系統,則稱為原系統的子子系統。而原系統又可以是更大的系統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系統概念的相對性或層次性。對於所考察的具體系統,系統以外的部分稱為系統環境,系統與系統環境的分界稱為系統邊界。系統對其環境的作用稱為系統輸出。環境對系統的作用稱為系統輸入。系統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決定瞭系統的結構。對於非受控系統,系統的結構和環境又決定瞭系統功能。對於受控系統,系統功能則通過系統的輸入輸出關系表現出來的,它取決於系統的結構、環境和控制。系統與環境和系統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是通過物質、能量或信息的傳遞來實現的。系統每個時刻所處的情況稱為系統狀態,系統狀態隨時間的變化稱為系統行為。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稱為系統壽命周期。系統的演化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

  系統可按不同的標準和需要分類:①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②實體系統和觀念系統。實體系統的例子有太陽系、地球、汽車等。觀念系統的例子有佈爾代數、黑格爾哲學體系等。③物理系統和非物理系統,非物理系統包括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等。④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開放系統與其環境進行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換,封閉系統是與環境隔絕的。嚴格地說,封閉系統的概念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封閉系統。⑤動態系統和靜態系統。靜態系統的概念也是相對的。⑥確定性系統和不確定性系統。確定性系統不存在不確定因素,不確定性系統又分為隨機系統和模糊系統。⑦簡單系統和巨系統。巨系統又分為簡單巨系統和復雜巨系統。簡單巨系統的元素數目非常龐大,但元素間的關系比較簡單,如激光系統。復雜巨系統的元素不僅數目巨大、種類多,而且它們之間的關系復雜,具有多種層次結構,如人體系統、社會系統等。

  貝塔朗菲將系統的共性歸納為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預決性。整體性表現為系統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整體功能。有著相同組成部分的系統可能具有不同的系統功能,因為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可以不同。系統正是通過這種聯系,即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來實現對其各部分的組織和實現它的功能。關聯性表現為系統在空間上的結構層次。動態性表現為系統狀態和結構在時間上的演化趨向。這種時空結構的有序性導致系統功能的有序性,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預決性表現為在一定條件下系統從無序到有序或從有序到無序的演化規律。I.普裡戈金認為生命系統是一種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它通過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而引進負熵流(見熵),從而使系統產生有序的結構,即耗散結構(見耗散結構理論)。H.哈肯認為組成系統的各部分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它們之間的非線性作用、互相協同和合作而自發產生出有序結構,即自組織結構(見協同學)。自組織系統可在不同的條件下經過不同的途徑而達到最終目的。通過人工幹預(或控制),即通過改變環境對系統的作用和改變系統的組成部分或其互相關聯、制約和作用的關系,可使系統具有人們所希望的功能。這就是控制論、運籌學、系統學的基本思想,也是系統工程應用的基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