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控制論方法研究社會系統的學科,是控制論的一個分支。天然生命體是大自然幾十億年來在無數偶然事件中逐漸積累進化而形成的高級自組織系統,社會則是在人腦創造性資訊選擇條件下構成的高級自組織系統。有的社會系統表面上好像是沒有目的的,但它可以通過社會選擇來尋求自己的目的。在社會系統中存在著自學習的功能。英國W.R.阿什比關於沒有目的的隨機系統會通過學習來尋求自身目的的思想,在社會領域也同樣適用。社會控制論的誕生,使人們能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系統的奧秘,表明人類創造社會文文明已上升到理論上的自覺性階段。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用社會控制論作為一種輔助的工具來研究社會系統的某些側面,有助於發現社會系統的某些具體規律,從而進行社會預測,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發展概況 1948年N.維納在《控制論》一書中曾經指出,用控制論方法研究社會系統有兩個主要的困難:①極難使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間的耦合降到最低限度,相反的,觀察者會對被觀察對象施加巨大的影響。②社會科學傢沒有從恒與時間、地點無關的角度來冷靜地觀察研究對象的那種方便。60年代以來經過社會科學傢和控制論專傢的共同努力,用控制論方法研究社會系統的某些側面,已經獲得相當的成果。

  1975年在佈加勒斯特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控制論與系統大會上,羅馬尼亞控制論專傢內戈伊策提出退饋原理。他認為前饋和反饋都是在系統外部研究系統的行為,屬於行為研究方法。研究人體系統和社會系統則往往要從內部幹預,屬於結構研究的范疇,應使用退饋的概念。1978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第四屆國際控制論與系統大會上,社會控制論正式定名,作為一個學科而誕生。

  退饋 退饋就是要求系統內部的觀察者,將自我認識上升到更高的綜合水平。這就需要忽略細節,承認事物間質的差異和邊界的相對模糊性。系統的輸入和輸出都涉及人的主觀估計,涉及模糊信息,因而必須用模糊邏輯方法形成模糊分佈,才能進行近似描述。

  在社會系統中,觀察者與對象往往處於同一層次,無論在物質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方面都是不可分的。因此,不可能采用一般自然科學中常用的主客體單向反映的研究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觀察者全面參與社會實踐,即觀察者在一定的初步設想和預估的條件下把自己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通過反復嘗試而選擇達到目標的行動;因為實際協調和控制社會系統的信息,既不是觀察者外部環境產生的信息,也不是觀察者內在認識過程產生的信息,而是觀察者與外部環境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信息。全面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是觀察者參與環境、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行動方法。在社會控制論中一切概念和命題都必須是能實踐的,才有定量研究的可能。

  社會系統的特點 從控制論的角度來說,人類社會可被看作是高度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綜合的多級遞階控制系統。社會的宏觀調節和控制依靠各層次之間的雙向信息流聯系。上級把決策作為命令送到下級,下級把執行情況和環境條件報告上級,上級又根據新的情況作出新的決策送到下級,這就構成社會反饋。人類社會的通信模式多種多樣,社會反饋的方式也很繁雜。社會反饋對於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有重要意義。社會反饋所需信息流則需要用退饋的方式獲得。

  在社會系統中,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往往是不可分的。要改變系統的行為方式,必須改變系統的結構。社會控制論強調整體結構的協變、子系統結構的協同和子系統行為的互補。H.A.西蒙提出劃分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來分解遞階結構的大系統,使人們可在相對獨立的條件下考察各子系統結構的協同和行為的互補。

  社會控制論模型 社會控制論模型是一種信息-實踐模型。模型設計者要使自己的動作遵循自己規定的規程,因為社會的信息結構蘊含在一切社會成員的參與實踐之中,特別是設計者本人的實踐之中。社會控制論模型可用於社會預測和社會預警,及時發現社會的不適應狀況,通過退饋的方式獲得社會信息,用社會反饋來進行宏觀的調節和控制,使社會達到自適應的變化。因此,研究社會控制論模型對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進化、防止社會災變有積極的作用。

  有人用隨機微分方程和分岔理論列出非線性方程組來描述社會系統。非線性相互作用表明瞭系統的發展會出現幾種可能性,這可以用分岔理論來計算,並作出最優選擇。但非線性方程組不能唯一確定系統的演化,必然性要通過偶然性來表現。系統處於不同狀態時,漲落的作用也不同。在穩定狀態時漲落是一種幹擾,系統的抗幹擾能力使漲落衰減,使系統回到原來的穩定狀態;在不穩定狀態時,漲落使系統離開原來的穩定狀態,漲落被放大,使系統發生質變,變成新的有序狀態,即到達新的穩定狀況,這就是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