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各色禽鳥羽毛為材料,經過剪切、拼鑲、粘貼等工藝而製成的工藝品。主要用於室內裝飾。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室內棺上羽毛貼花絹裝飾。它是以素絹為地,再用鑲有細窄白邊的絹條貼成圖案,絹條上貼有黑色羽毛,絹地上貼有金黃色羽毛,彩色羽毛與絹條圖案互相輝映,華麗而莊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清代“青松”、“翠竹”兩幅羽毛畫掛屏。它們是用翠鳥毛粘貼而成的。

  20世紀60年代初,遼寧瀋陽在研究傳統羽毛毛裝飾工藝的基礎上創制出羽毛畫,並形成中國畫、西洋畫、裝飾畫等不同風格的羽毛畫品種,還有羽毛小工藝品。山東濟南的羽毛工藝品也是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產品從初期的書簽、賀年片等小工藝品發展到掛屏、座屏、屏風等數百個花色品種。

  羽毛工藝的表現形式有平貼、浮雕和立體 3種。產品分為羽毛畫和小工藝品兩類。羽毛畫以平貼、浮雕為主,其中有的吸取中國水墨畫的形式,有的借鑒西洋畫的手法,也有的取裝飾畫形式。題材有人物鳥獸、山水風光等,有些取材於古典小說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畫中動物毛色及質感自然真實;花奔山水則色彩鮮明而協調。卷軸式羽毛畫吸取中國畫的裝裱形式,開懸掛於墻上;紗襯式羽毛畫吸取瞭刺繡中雙面異色繡的形式,可做成座屏,正反面均可欣賞;羽毛壁掛則借鑒纖維壁毯,畫面內容多以山水風景為主。羽毛畫的品種、規格不一,大的有掛屏,小的有書簽、賀年卡等。羽毛小工藝品是以羽毛粘接成人物、禽鳥、獸類、昆蟲、水族、花草等立體造型的工藝品,其中花草、昆蟲類產品上安置有細小鋼絲,隨著鋼絲的閃動,使花草似有隨風飄動之感,蝴蝶等昆蟲也顯躍躍欲飛之勢。

  羽毛工藝品的原料采用自然界各種禽鳥的羽毛,質感不一,色彩豐富。80年代以來,為保護野生異鳥珍禽而采用雞、鴨、鵝等傢禽羽毛代替,並經過染色。羽毛工藝品的制作,首先是對原料的處理,羽毛須經蒸煮、選料和染色等工序;其次是根據設計圖稿剪切原料(立體造型的羽毛工藝品還需制作胎型),然後進行粘貼、組裝及防蟲處理;最後配上框架或裝裱成卷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