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彩色紋樣描繪在素燒或未燒的坯胎上,上覆透明釉,高溫燒成的瓷器。中國湖南省醴陵出產的傳統名瓷之一。

  中唐時期,湖南長沙銅官窯首創高溫釉下彩繪的裝飾藝術。宋代著名的磁州窯(見邯鄲陶瓷)和其他北方民窯中的黑褐彩繪,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裏紅等均是較著名的釉下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礎上再創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繪瓷,創始於清朝末年湖南省醴陵地區。釉下五彩瓷問世後,即以其獨到的工藝和特點受到世人稱讚。1909~1915年先後後在意大利、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和國內評獎中獲得最優獎和金牌獎。後因國內戰事頻繁,主要生產釉下五彩瓷的企業相繼倒閉,技藝逐漸失傳。1955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請回老藝人吳壽祺,專門研究傳授釉下五彩瓷的制作,使之恢復和發展。1959年生產瞭當時北京十大建築中的工人體育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用瓷。之後又相繼生產瞭人民大會堂國宴瓷和高級賓館用瓷,並大量出口。

  釉下五彩瓷是用多種金屬氧化物著色劑制造的高溫色料彩飾於未上釉的素坯上,在燒成過程中,色料中的熔融物與坯釉中的熔融物結合成中間層,覆蓋釉成為玻璃體保護層,故結合牢固,色彩鮮艷、晶瑩潤澤,耐酸堿,耐磨損,不變色,無鉛鎘溶出。釉下五彩瓷除與青花瓷有共同的生產工藝和優點外,還有以下特點。

  ①色料品種繁多。青花瓷使用單純的青色彩料,釉下五彩瓷則使用橙、黃、綠、青、藍、紫等十幾種原色色料,並可調配成200多種復合色料。色彩變化豐富,構圖設色不拘一格,能逼真地彩飾出花鳥、山水。

  ②填色技法豐富。釉下五彩瓷填色稱分水,有平填、漬水、罩色、接色等填色技法。平填即填成色料分佈均勻的色塊。漬水是通過填水時間不一致,由於吸水時間的長短不同,形成瞭自然的濃淡變化。罩色即兩層不同色料重疊,使其產生一種新的色相。罩色法運用得好,比混合調成的復合色調更富於變化。接色是兩次分濃淡的罩染,使色塊同時出現兩種互相滲透的色相。

  ③線條裝飾獨特。釉下五彩瓷的裝飾紋樣線條有墨線、色線兩種。線條既是畫面構圖的組織結構,又是上色的框架。色線燒後呈色。墨線在高溫中被燒掉,呈現空白線條,使色塊不板塞,有虛實對比,又與釉面渾然一體,優雅和諧,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

  ④制作工藝多樣。釉下五彩瓷的燒成可采用三燒制、兩燒制和一燒制。三燒制是將制品坯胎用低溫素燒後再彩飾,彩飾後第二次低溫素燒,然後上透明釉,最後高溫燒成瓷器。兩燒制是將坯胎低溫素燒後彩飾,在彩飾後的畫面上噴上薄層透明釉,再高溫燒成。一燒制又稱一次燒成,是在不經素燒的坯體上彩飾,再在彩飾後的畫面上噴上薄層透明釉,一次高溫燒成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