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南省長沙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沿革 1958年在長沙市發掘的戰國楚墓中,發現運用辮子股針法繡有龍鳳圖案的繡品。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瞭錦囊、香囊、手套、幾巾、鏡袋等繡品,上面運用辮子股、平針等針法繡制瞭雲紋、卷枝花草、如意、茱萸花等圖案,針法嚴謹,圖案優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以長沙縣為中心,“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少”。自咸豐八年(1858)至1915年期間,長沙約開設湘繡莊40多傢,其中有的繡莊還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設有分號。光緒二十四年(1898),湘繡名傢胡蓮仙在長沙開設的湘繡莊聞名於世。湖南省寧鄉縣畫傢楊世焯也熟諳刺繡、雕刻等手工藝,參與瞭湘繡的設計,使湘繡吸收瞭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長處,得到瞭豐富和提高。

  自20世紀初以來,湘繡屢次獲獎,聲譽日增。1909年,在南京舉行的南洋勸業會上,湘繡被贊譽為“跡滅針線”。1911年,湘繡在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最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博覽會上又獲 4塊金牌。20年代,湘繡藝術傢李凱雲設計瞭孫中山先生的湘繡棺罩。30年代,湘繡藝術傢楊佩珍繡制的“羅斯福肖像”,現仍珍藏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小白宮博物館。

  20世紀50年代以來,湘繡有瞭迅速的發展,成立瞭湖南省湘繡研究所,作品的藝術水平也日益提高。70年代末,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在傳統雙面繡的基礎上創制瞭雙面異物繡,即正、反兩面輪廓相同而形象不同的雙面繡。1979年又創制瞭雙面全異繡,即正、反兩面形象、色彩、針法等完全不同的兩種畫面。代表作品有“獅、虎”繡屏和“望月”繡屏。“獅、虎”繡屏的正面是仰天長嘯的上山猛虎,反面卻是低頭夜行的下山雄獅。“望月”繡屏的正面為透過輕簾,隻見麗人側影,仰望明月;另一面是閨閣仕女雲髻堆翠,在顰笑之餘又流露出哀怨之情。雙面全異繡要求設計者構思巧妙,繡制者在運針時具有藏針、隱線的高超技藝,而且絲毫不露針跡。

  品種和特色 湘繡的日用品主要有官服、鏡袋、扇套、手帕、荷包、椅披、桌圍、被面、枕套、帳簾、神袍、戲裝、袈裟、繡衣、繡鞋等。欣賞品有中堂、條屏、屏風等。

  湘繡既吸收瞭傳統繪畫的優點,又充分發揮刺繡工藝的特長,逐漸形成瞭形象寫實,設色鮮明,風格質樸的地方風格。在構圖上,主題突出,虛實結合,大膽利用繡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觀。在造型手法上,則在線描的基礎上,適當地有些明暗對比變化,以加強物象的質感和主體感。湘繡的針法除瞭常用的摻針(又稱攙針)外,還有遊針、毛針、鬅毛針、齊針、平針、網針、打子針、交叉針(又稱亂針)等幾十種。

  獅、虎是湘繡的傳統題材,特別以虎更為著名。為瞭表現猛虎皮毛的質感,湖南刺繡藝人在毛針的基礎上創制瞭鬅毛針。後來,又由著名匠師餘冬姑、餘振輝姐妹倆加以不斷完善。鬅毛針的繡法是,絲線排列成聚散狀撐開,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細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樣,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經過藝人層層加繡後,所繡制的虎毛,剛勁豎立,力貫毫端,毛色斑斕,生動逼真。

  

參考書目

 楊世驥著:《湘繡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