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於人體上身的常用服裝。一般由領、袖、衣身、袋4部分構成,並由此4部分的造型變化形成不同款式。

  中國至遲在殷商時代已出現上衣。由上衣演變發展出襦、衫、、襖、背心等許多品種,並以其平面造型和獨特的領、襟、紐等形式對日本、朝鮮、越南、新加坡及其他一些東南亞國傢的著裝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很早就有希頓服(chiton)、束腰衣(tunic)、襯衫等上衣。19世紀中葉起,西方男子普遍穿著西裝。以後各種便於戶外外活動的輕便上衣越來越多地被采用。女子也著各式與裙、褲相配的上衣。

  隨著季節的變化,上衣可制成單的、夾的、棉的等。中國一般按用途分為內上衣和外上衣兩大類。內上衣包括汗衫、棉毛衫(見針織服)等。外上衣一般以款式、用途、工藝特點、外來語或人名等命名,常見的有中山裝、西裝、學生裝、軍便裝、夾克衫、兩用衫、卡曲、獵裝、T恤衫、中西式上衣等(見圖)。此外,如毛線衣、棉衣等,既可內穿,也可外用。

  學生裝 五四運動前後由日本傳入中國,是當時青年男學生穿用的外上衣。特征是立領,3個口袋,衣長齊臀,多用素色卡其、白帆佈或麥爾登、嗶嘰等毛料制作。衣扣在早期多采用校徽圖案,50年代後則為一般紐扣。

  軍便裝 由中山裝沿革而成的外上衣。特征是立翻領,4個對稱有蓋開袋,袋蓋不開紐眼,無背縫,衣長齊臀,多用素色毛料或卡其制作。

  夾克衫 男女老幼都可穿用的輕便外上衣。由英語jacket的譯音而得名。特征是下擺用橡筋、羅紋織物或本色料收口,袖口裝袖頭或搭扣等附件收口;款式隨流行趨勢經常變化;制作時多采用鑲色、嵌線等裝飾工藝。夾克衫有單、夾和加絮料的3種,也可正反異色或異款組合,兩面穿用。夾克衫多以卡其、化纖、粗紡毛料、皮革等制作。

  兩用衫 一種衣領可關駁兩用、無背縫、直腰身的男女外上衣。女式兩用衫自20世紀50年代起為中國中老年婦女的主要著裝。兩用衫以長袖為主,前門襟 4粒扣,款式簡潔,多用混紡毛料、中長纖維、滌卡等制作。

  卡曲 男子秋、冬花式外上衣。是英語car coat的譯音,意即轎車司機上衣。特征是衣身略長,直門襟,寬袖口,寬下擺,通常以短駁領的多塊結構(裝過肩,前後衣片分割)為主。款式多變。多用粗花呢、燈芯絨等制作。女子也可穿用。

  獵裝 由18世紀西歐男子狩獵服演變成的外上衣。特征是短駁領,裝有袋蓋的貼袋,多在後背或兩側下擺開衩,背部設腰帶。其款式變化主要在衣身(分割衣片及裝各種過肩)、領(駁領造型)、袋(設各種褶襉)等部位。多用素色粗紡毛料、絲麻、化纖或化纖混紡織物制作。

  T恤衫 夏季運動型短外衣。又稱T形衫。多用針織物制作(見針織服)。

  中西式上衣 中式與西式上衣融合的女上衣。特點是領和門襟是中式,袖是西式裝袖,有肩縫。面料一般以絲綢、化纖為主。中西式上衣有單、夾、棉3種,其中中西式棉襖通常以駝絨、羊絨、棉花、絲綿、化纖綿等為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