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篾、絹、鳥羽、葵葉、紙等製成,執於手中,用以煽風、取涼的工具。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古稱箑。

  沿革 商代,宮廷以長尾野雞羽毛製成羽扇。春秋戰國至漢代,文人流行執白鶴羽扇。漢代,宮廷嬪妃流行絹扇,又稱宮扇。東晉,宮廷內使用葵扇。摺扇見於宋代。南宋時杭州已成為摺扇生產中心。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明成祖喜愛摺扇,詔令宮廷匠師生產,作為賞賜之用,從此摺扇廣泛流傳。江蘇蘇蘇州成為明代折扇生產中心,著名匠師有李昭、馬勛、蔣三(別名蘇臺)、柳玉堂、沈少樓等。其中李昭擅長制作尖形扇骨,人稱“李尖頭”;馬勛擅長制作圓形扇骨,人稱“馬圓頭”,聞名全國。宣德年間(1426~1435),達官顯貴及文人學士在朝會、宴慶之時,相互觀賞袖中所藏折扇珍品,蔚然成風。當時,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書畫傢喜在折扇扇面上題詩作畫,在藝壇上有“小品勝於大品”之說。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杭州折扇匠師王星齋在北京創辦王星記扇莊,是今王星記扇廠的前身。

  現代,中國扇子主要產於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地。其中折扇產於杭州和蘇州,羽扇產於江蘇高淳、浙江湖州、湖北洪湖地區,絹扇產於蘇州,葵扇產於廣東新會。中國的折扇大量出口,杭州王星記扇廠每年約出口1000萬把。1982年5 月,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博覽會上展出瞭一把杭州折扇,在30cm多長的黑紙扇面上以泥金書寫唐詩300首,計11000多字,其字體橫行相平,豎行貫氣,點劃分明,章法優美,人稱“唐詩萬字扇”。

  品種和特色 中國扇子的品種主要有折扇、羽扇、絹扇、葵扇、篾絲扇、麥秸編織扇、竹板扇、筍殼扇等。

  扇子綜合瞭雕刻、編織、編結、書法、繪畫、裝裱、烙畫、玉器、漆器、刺繡等多種藝術的技法。折扇兩旁的2支扇柄,俗稱大骨或大邊,上面鐫刻字畫;中間眾多的扇骨,俗稱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裝飾技法很多,有的螺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紅漆為地,上灑銀末,閃爍如星。扇子下端的扇頭式樣有竹節、梅花、小花瓶、大鉤如意、荸薺圓頭等約 100多種。扇墜以玉石、桃核、橄欖核雕刻而成,或編結流蘇,搖晃生姿。刺繡扇套,既美觀,又耐磨、實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貝殼扇的扇面上,鏤空成精細的圖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畫,墨分濃淡,風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瞭夏日納涼外,還是評彈、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的道具。

  折扇 古稱折疊扇、聚頭扇、撒扇。品種有紙折扇、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其中以紙折扇為最普及。紙折扇是以細長的竹片制成眾多的扇骨,然後將扇骨疊起,其下端頭部以釘鉸固定,其餘則展開為半圓形,上裱糊以紙,作扇面,並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扇骨料以棕竹、湘妃竹、烏木為佳,每把扇子少則 7支,多達40支,一般多為14支或16支。40支扇骨的折扇,扇骨纖細,風格秀麗,古代專為婦女所執。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則以象牙、貝殼、檀香木制成扇骨,直接以絲線將扇骨綴連為半圓形扇面,並在扇面上鏤雕精巧、纖細的圖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鏤空圖案外,又飾以烙畫,或裱糊薄絹,彩繪花鳥、仕女畫面,風格艷麗,為婦女所喜愛。蘇州折扇以水磨竹扇骨為著名,即以細砂紙、浸濕的木賊草和榆樹葉等反復將竹扇骨打磨,然後上蠟,滋潤細膩,如同白玉。

  羽扇 以孔雀、鶴、雕、鵝、雉等鳥禽類羽毛編織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它不僅為納涼、裝飾、舞蹈所用,也是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陳列品。中國羽扇大多以3~4支鵝羽編織而成,呈上尖下圓的桃形,在扇面中央飾以五色綾緞剪鏤或彩色絲線繡成的壽桃等圖案。扇柄有的為木柄,有的將鵝羽管劈削成篾絲,編織成古錢等圖案作為翎管柄。羽扇質輕,出風柔和。孔雀翠羽扇以象牙為扇骨,孔雀羽毛編織為扇面,色彩富麗,也是舞蹈的道具。

  絹扇 以竹篾、鉛絲為骨架,並以素絹等絲綢繃裱於骨架之上,大多形似滿月。又稱團扇。絹扇古代以竹篾為骨架,20世紀初改以鉛絲為骨架,請名人書畫扇面;扇柄以湘妃竹、棕竹等名貴竹材制成,也有髹漆柄和象牙柄。更有以如同蟬翼的黑色薄紗為扇面,上以白粉畫無數細竹,入手輕涼,人稱蟬翼扇。絹扇的扇面除滿月形外,還有腰圓、正六角等式樣,上面彩繪仕女、山水、花鳥等,有的以五彩絲線繡制圖案。

  葵扇 俗稱蒲扇。由蒲葵的葉、柄制成,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廣東新會的葵扇,葵葉圓正,葵柄細勻,生產工藝復雜,品種多。葵扇制作工藝是先選擇柄長30多厘米、色澤淺碧的葵葉,摘後日曬約20天,幹後,色澤變白;再以水洗、烘幹,並以重物壓平;然後隨葵葉的大小,剪成不同規格的圓形,再以篾絲、絲線緣其邊,仍用其葵柄為扇柄。葵扇的品種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還有玻璃白葵扇、漂白編織葵扇、烙畫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選擇初發未舒的淺綠嫩葉,經過日曬,色澤晶瑩潔白,再經水洗、硫磺熏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編織葵扇是將玻璃白葵葉剖成2~4mm細條,然後手工編織成杏仁形的葵扇,並在扇面上以金銀線、彩色絲線繡成各種圖案。烙畫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畫人物、山水等,風格古雅。其中雙面烙畫葵扇是將兩把形狀、規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縫合為一把,然後在正反兩面各烙畫相同的畫面,可以兩面觀賞。葵扇的扇面除瞭裝飾以刺繡、烙畫外,還有漆畫,或用細針刺成各種圖案。扇面的規格不一,大者長90多厘米,可以遮陽。扇面的邊緣俗稱細邊,以金銀線、絹、彩色絲線、篾絲、細長條藤皮等手工纏繞、縫制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葉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纏繞細長條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執於手中柔滑而舒適。高級的扇柄則另飾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竹材,或用象牙、玳瑁等制成扇柄。

  篾絲扇 又稱竹編扇。以篾絲編織成扇面。產於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為最著名。四川篾絲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四川自貢匠師龔爵伍編織的篾絲扇,人稱龔扇,所用篾絲,細如毫發,每根長400mm、寬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瑩,微風拂之,則絲絲飛揚。所編織的扇面,光滑無痕,宛如綾絹。扇柄多為牛骨制成,下墜以流蘇。20世紀初,龔爵伍之子龔玉璋繼承父業,能編織復雜的仕女、山水、花鳥等畫面,清晰、美觀。現在,龔扇已傳至第三代,即龔玉璋之子龔長榮、龔玉文兄弟。他們編織的篾絲扇曾在美國、日本展出。

  其他類扇子 有麥秸編織扇、鴨腳扇、竹板扇、筍殼扇等。麥秸編織扇主要產於浙江浦江。它是以麥秸編織成扁帶,然後纏繞成圓形作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為柄,上端劈削而為二,將麥秸編織扇面夾於其中,並在扇面中央貼以五色綾絹,上繡圖案,作為裝飾。鴨腳扇因扇面形如鴨腳而得名。產於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它以長30cm左右的竹片制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為柄,其餘三分之二則劈削成數十根篾絲,然後以細線將篾絲編結成鴨腳形扇面,再以紙糊扇面,以絹、錦緣其扇邊而成。竹板扇產於浙江。它以長30cm、寬15cm左右的竹板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澤白潤如玉,所以又名玉版扇。筍殼扇產於福建。它以巨筍殼壓平而為扇面,長30cm,寬18cm左右。扇的正面潔白光潤,有的飾以烙畫;背面為筍殼外皮赭色,如同檳榔,所以又名檳榔扇。筍殼扇執於手中,樸實而高雅。

  中國扇子的傳播 在歷史上,中國扇子曾流傳日本、歐美等國傢,並對這些國傢的扇子生產以至宮廷禮儀都產生一定的影響。早在唐代,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宮廷內流行。天祿年間(970~972),宮廷內的絹扇以紫檀木鑲嵌螺鈿為柄,中國紅羅為扇面,風格華貴。圓融天皇(970~984)還將絹扇作為賞賜功臣的禮物。清代初葉,中國折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紀初,中國折扇傳入歐洲。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缺乏優質紙張,以細嫩的牛犢皮、羊羔皮作為扇面,稱為皮折扇;有的還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稱為香皮折扇。同一時期,法國宮廷內流行用中國絹綢和牛犢皮制成的折扇。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的竹扇骨,在巴黎組裝、生產折扇,使巴黎成為歐洲制扇手工藝的中心。法國宮廷貴婦們使用的折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制成,飾以彩繪、刺繡、珠繡等,風格秀麗。17世紀末,中國折扇傳入英國,使英國折扇生產逐漸興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後安妮(Anne,1665~1714)的批準下,200多名倫敦折扇匠師成立瞭同業公會。1747年,倫敦折扇同業公會成員達839名。17和18世紀,折扇已經成為歐洲國傢宮廷中訂婚、結婚、加冕、歡慶勝利、國王病愈、葬禮、舞會等禮儀的禮物或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