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體為物件,構思服裝並加以形態化的創作過程。屬於工業造型設計範疇,涉及科學、技術、藝術等領域和物質、精神諸方面。服裝設計除瞭必須具有一般工業產品設計類同的實用性、審美性和經濟性之外,還必須適應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使“人-服裝-環境”協調統一。

  沿革 人類衣著的社會化是服裝設計產生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服裝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日趨豐富和完善。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反映,1.8萬年年前中國原始的服裝就有瞭用骨針簡單縫制和色彩的內容,6000年前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的服裝采用麻、棉、絲、毛等材料。中國商代有瞭著裝的等級差別,周代完善瞭冠服制,並規定瞭十二章紋的用法,於是服裝設計有瞭等級、禮儀、標識等內容。4000年前在克裡特島和希臘陸地有瞭關於服裝設計人員的記載。16世紀末~18世紀中葉,歐洲的服裝設計先後受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的影響,突出瞭藝術風格的內容。1672年在巴黎出現第一個定期介紹服裝式樣的刊物《靚妝信使》(Mercure galant)。1794年在倫敦出版的《時裝畫廊》刊登服裝設計效果圖。1850年英國的《時裝世界》刊有服裝裁剪圖。19世紀末法國人瑪麗穿著她丈夫C.F.沃思設計的服裝進行表演,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服裝模特兒。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從而豐富多彩。19世紀中葉,西方服裝設計的立體造型法傳入中國。20世紀上半葉,服裝心理學、服裝衛生學相繼形成,使服裝設計的內容更趨於完善。

  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服裝設計日益加深實用、美觀和經濟的意識,不斷豐富款式、色彩、材料和裝飾等內容。近10多年來,中國對服裝設計引起普遍關註。1977年制定服裝號型系列標準,1982年成立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加強瞭服裝設計的組織領導和科研工作。此後,通過舉辦全國性的服裝設計評比會、大獎賽,舉辦服裝流行趨勢發佈會,開展國際性的服裝設計學術交流等,促進瞭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80年代後期,運用計算機進行配色、量體、繪制裁剪圖等輔助設計,開辟瞭服裝設計的新途徑。

  設計原則 指服裝設計所遵循的基本規范,泛指實用、美觀、經濟3個基本原則。

  實用 最大限度地發揮服裝的功能以滿足人的穿著需要。通常反映在服裝設計目標和服裝人機效果等方面。①服裝設計目標,又稱服裝設計條件、“5W1H”。即:何時穿著 (When to Wear),何地穿著(Where to Wear),何人穿著(Who to Wear),為何穿著(Why to Wear),穿何服裝(What to Wear),如何穿著(How to wear)。②服裝人機效果:服裝著於人體後所具有的和體現出的“人-服裝”的綜合功能。由服裝本身的功能和服裝著於人體後所發揮出的功用組成。概括為:保護身體,穿服裝以防禦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傷害;美化形象,通過服裝的款式、色彩、材料、肌理和裝飾等使著裝人增加美感;遮羞掩醜,憑借服裝來彌補身體缺陷或不宜裸露部位,以適應人類文明意識和道德規范;表現個性,用服裝表現國傢、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信仰、風俗、地區、氣候等特性,也表現男女老幼及個人的愛好、興趣以至身份、職業等;益於社交,穿著適宜的服裝參加社交禮儀活動,體現著裝者的風度、氣質、心意和文化修養等。

  美觀 指服裝的綜合美。是服裝美學的具體體現。服裝美學是研究服裝美、美感及其規律的學科。形成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主要研究內容是服裝與著裝人、環境融為一體的綜合美感效果。服裝的綜合美可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①個性美,是服裝與著裝人的性格、風度、愛好、志趣產生的美;②流行美,是服裝與著裝人迎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風尚產生的美;③內在美,是服裝與人的心靈、氣質融合產生的美;④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還包括在上述4個方面美的作用下產生的美,如服裝與身體輔成的姿態美;服裝的結構線條與體型輔成的構成美;材料品質、組織、肌理輔成的材質美,服裝顏色與膚色輔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紋樣等產生的藝術美;工藝、技術等產生的技巧美;佩飾、配件襯托的裝飾美;服裝與帽、手套、鞋、襪穿戴物品形成的整體美;服裝與人的長相及修飾打扮產生的化妝美;服裝的功能與人的工作、環境、條件、工具、對象相適應的實用美。

  經濟 泛指節約。主要內容是:①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等,設計生產出理想的量多質好的服裝,即投入少,產出多,獲得最佳效益;②把一切影響產品和效益的問題盡可能在設計中予以解決,獲得最佳設計效果;③使服裝的成本、售價適應購買力水平,符合消費者價值心理,提高產品信譽和競爭能力。

  設計原理 即美學的比例、平衡、韻律、加強和協調統一形式法則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比例 服裝的整體或部分間的分割、比較及其形成的尺度。如上衣與下裝、過肩與衣片、連衣裙的腰節上部與下部之分割,肩寬與衣長、袖長與衣長、貼袋的長與寬之比,色彩、材料、裝飾配置的面積之比,人著裝後各部位所占居空間(體積)之比等。三原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黃金率矩形和平方根矩形是公認的具有美的比例關系的形式,在設計中廣為運用。

  平衡 又稱均衡。服裝的整體或部分在量感和動感作用下產生的穩定形式。分對稱平衡和不對稱平衡。對稱平衡是常見的樸素簡單的平衡形式,如服裝左右對稱、上下對稱等,易使人產生安詳、端莊、嚴肅等感覺,但伴有單調、呆板的感覺。適宜設計禮服、軍服、警服、法官服等。不對稱平衡是靜中有動的平衡形式,易使人在穩定感的基礎上產生律動、浪漫、活潑和發展變化的感覺。適宜設計童裝和女裝。

  韻律 或稱節奏、旋律。指有規律地重復出現的線條、色彩、裝飾等變化的美學法則。分反復、階層、流線、放射等4類(圖1),有連續、漸變、交錯、起伏等表現形式。

  加強 又稱強調,是一種畫龍點睛、突出重點的美學法則。主要方法有:①線條加強。如裙服加褶,衣身開刀,用裝飾縫等。②色彩加強。如紅色上衣配以黑色袋蓋,白色襯衫配以藍色克夫袖口。③材料加強。如呢大衣鑲上毛皮領,燈芯絨夾克衫配上皮革過肩。④工藝加強。如高檔上衣內附襯裡並加挺胸襯、下節襯、墊肩等。⑤裝飾加強。如服裝上繡花、印字、繪畫、鑲花邊、裝袖襻和肩襻等。裝飾加強應因衣因人而異,切忌多中心。

  協調統一 協調指服裝的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的和諧一致;統一指在協調的基礎上集中化一,體現美感。①協調:分相似協調和對比協調。相似協調變化小、穩定感強,有溫柔、和緩、融洽的美感。如服裝的圓領與圓擺形成的線條協調,同一色形成的色彩協調等。但運用不當易產生乏味、生硬之感。對比協調變化大,變動感強,有明快、活躍的美感。如緊胸而寬松下擺的連衣裙的形態協調,補色形成的色彩協調等。②統一:分共性統一和個性統一。共性統一是相似協調的深化及神韻的集中;個性統一是對比協調的深化及神韻的集中。

  根據悖論理論,有人提出參權(又稱加權)原理,即與上述諸原理反其意而用之,以求獲得別開生面的設計效果。如乞丐服,以石磨水洗織物制作的各種服裝等。

  設計要素 主要指線條、色彩和材料三要素。

  線條 服裝的輪廓、衣襟、顙道、接縫,以及排扣、拉鏈、花邊等都給人線條概念。線條按形態可分為直線和曲線兩類。直線給人剛強、簡練、莊重之感,適用於男裝、運動服,以表現矯健有力。曲線給人圓滿、活潑、溫柔之感,適用於女裝和童裝,以表現溫文爾雅或天真活潑。直線按方向又可分為垂線、水平線、斜線和折線。垂線給人加長、剛強、明快之感,水平線給人加寬、莊重、正直、安靜之感,斜線給人輕盈、活動之感,折線給人剛中帶柔、靜中有動之感。曲線按有無規則可分為幾何曲線和自由曲線。幾何曲線中的圓,橢圓,給人圓滿、溫柔、活潑之感;拋物線、雙曲線給人對稱、擴大、圓潤之感;自由曲線給人瀟灑、浪漫、靈活之感;由斷續的點組成的斷續線給人跳躍、活潑、明快之感。服裝設計應根據各種線條的特性,適當選用,以一種為主,其餘為輔,從而形成理想的款式。

  色彩 服裝設計註重色彩的感覺、感情和象征、吸熱和散熱、以及配色。

  ①色彩感覺:色彩給人視覺、心理和精神上的感受。主要有 4種感受。一是冷暖感。藍色、青色易使人聯想天空和海洋等,產生冷感,稱為冷色,適宜於夏裝;紅、橙、黃三色易使人聯想太陽和火等,產生熱感,稱為暖色,適宜於冬裝;綠色和紫色易使人聯想綠色植物、花卉等,稱為中性色,常用於春秋裝。二是輕重感。明度高的色使人產生輕感,明度低的色使人產生重感。因此一般下裝比上裝色彩明度低些,以保持穩定、莊重。三是進退和脹縮感。明度、純度高的色和暖色有前進感和膨脹感,白色最強;明度、純度低的色和冷色有後退感和收縮感,黑色最強。適當運用進退和脹縮感,可使有層次的服裝效果分明,瘦人穿淺色服裝和胖人穿深色服裝可起到一定的協調效果。四是軟硬感。明度高的色和中等純度的色有柔軟、溫和感,宜用於女裝、夏裝或內衣;明度低的色、高或低純度的色有剛硬、嚴肅感,宜用於男裝、老年裝、冬裝或外衣。此外,色彩還有厚薄感、明暗感、強弱感等。

  ②色彩的感情和象征:色彩使人產生的感情和人賦予色彩的象征意義。因國傢、地區、民族、文化等不同而有差異。如在中國,紅色給人以熱烈感,象征喜慶;黃色給人以溫柔感,象征希望;紫色給人以優雅感,象征高貴;黑色給人以嚴肅感,象征莊重;白色給人以素潔感,象征純正;金銀色給人以華麗感,象征富貴等。因此應根據服裝的用途選用適當的色彩。

  ③色彩吸熱和散熱:明度低的色吸收光熱的能力強,黑色最強;明度高的色反射光熱的能力強,白色最強。因此穿淺色服裝較涼快,穿深色服裝較暖和。

  ④服裝配色:對服裝的色彩進行組合。通常采用同一色(單色)、類似色(鄰色)、間色、補色(對比色)的配色方法。此外還采用無彩色和由淺至深、由純至濁等順序變化的層次配色,一色為主輔以他色的統一配色,不協調色配上一色使之協調的分割配色等。服裝與鞋、帽、手套、襪、帶等的色彩組合也屬配色內容。組合方法有統一法、呼應法、銜接法、點綴法、緩沖法、分割法和襯托對比法,宜靈活選用。

  材料 構成服裝的物質素材。根據設計的目的、需要和條件選用材料。即以料定式或以式定料,根據現有的材料設計適宜的服裝或根據服裝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材料。(見服裝材料)

  服裝造型 塑造服裝在三維空間的整體輪廓及外貌形態。服裝造型是服裝設計的核心。服裝設計的原則、原理要素貫串於服裝造型的全過程。因此,服裝造型涉及人體體型、量體、視錯、服裝構成及服裝設計圖等問題。

  人體體型及量體 人體體型是服裝造型的依據。可從規律體型和廓型體型加以研究。①規律體型:通過調查和測量大量的人體,分析出人體部位的變化規律加以分類,分類中規定的人體體型即規律體型。規律體型是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身高、胸圍、腰圍、臀圍等基本部位的數據而制訂的。中國根據總體高、胸圍、腰圍等制訂瞭服裝號型系列。按規律體型設計出的服裝適於批量生產,也便於經銷和消費。②廓型體型:人站立時的體型外部輪廓。往往取正視體型和側視體型來分析研究。正視體型是正視人體,以肩、腰、臀形成的輪廓。可歸納為5種體型(圖2):梯形(a)、倒梯形(b)、矩形(c)、腰鼓形(d)、滑輪形(e)。側視體型是側視人體,以胸、背、腹、臀形成的輪廓。可歸納為9種體型(圖3):腹背凹進型(a),胸臀凹進型(b),腹臀凹進型(c),胸背凹進型(d),臀部凹進型(e),背部凹進型(f)、腹部凹進型(g),胸部凹進型(h),背部與臀部同垂線型 (i)。服裝要適應體型和美化體型。服裝造型需按服裝設計目標和服裝人機效果而定。千變萬化的服裝可歸納劃分為5種基本廓型:上窄下寬的A型,上寬下窄的V型,上下及腰部近乎等寬窄的H型,關領緊下擺或收下擺而不收腰的O型,強調腰身線條的X型。

  為瞭制圖準確和制作的服裝適身可體,需量體,即測量人體某些重要控制部位尺寸作為服裝造型的根據。(見服裝加工工藝)

  視錯 人的視覺對造型中的點線面體及色彩等所產生的與事實不符的錯覺。又稱錯視。視錯可分為線段視錯、角度視錯、面積視錯、透視視錯、分割視錯、位移視錯、重疊視錯、對比視錯、高低視錯、變形視錯、立體視錯等。在服裝造型中對視錯采取利用或矯正的方針。

  服裝構成 又稱服裝結構。將服裝各部分組合成服裝的過程。服裝構成必須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通常是根據人體著裝部位而定的領、袖、衣身、褲腰褲管、裙腰裙片等組合而成。服裝構成的創作方法,是充分運用組成各部位的形態要素(點、線、面、體、肌理、色彩等)進行藝術造型,其具體方法(服裝造型方法)主要有立體法、比例分配法、短寸法和原型法。①立體法:直接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塑造服裝形態的造型方法。將衣料或紙披圍在人體或模型上,找好幾個主要部位的尺寸,大致標畫出衣片輪廓,然後經造型處置或造型校正而成。此法適於各種體型的人,且造型出的服裝適身可體,但技藝要求較高且不易掌握。②比例分配法(簡稱比例法):屬於立體造型、平面裁剪的一種。通過量體獲得幾個主要部位的尺寸,結合服裝式樣等要求,以胸圍或臀圍等某一部位為基礎,按一定比例分別求出其他部位的尺寸而進行服裝造型的方法。以胸圍為基礎的稱胸度式,以腰圍為基礎的稱腰度式。采用其他部位尺寸與基礎部位尺寸之比為 1/3再加減參數的稱三分法。以此類推,有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等。此法較易掌握,中國單件服裝加工大都采用此法。③短寸法:造型所需的各有關部位的尺寸盡可能通過量體測得的一種服裝造型方法。此法造型出的服裝尺寸準確、適身可體,但測量較繁瑣。④原型法:在人體模型或人體上用紙或佈料采取裱糊或貼身方法進行立體造型。在模型或人體上找準頸窩點、第七頸椎點、肩點、乳突點的位置,進而找準領圍、胸圍、袖窿、腰圍、臀圍、腿根圍和上襠高的位置、長度,均一一劃線、作記,然後按照服裝造型結構的規則裁片,作平面展開而成服裝原型。以此原型制成原型板(樣型板),所需的服裝式樣和尺寸隻要在原型板上加以推移變化即可獲得。此法適於靈活多變的服裝造型和批量生產的服裝造型。

  服裝設計圖 服裝設計制圖的總稱。最常用的有意向圖、款式圖、效果圖和裁剪圖。①意向圖:源於藝術的寫意畫,寓意性或趨向性地描繪服裝形神以表達設計意境的一種設計圖,如服裝廣告畫和流行服裝素描等。②款式圖:直接體現服裝款式造型的黑白線條圖。包括示意圖、裝飾圖、展示圖、分解圖。③效果圖:表現著裝後整體效果的圖畫。既要表現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肌理、裝飾、工藝等,又要表現人的神態、肢體、姿勢以及鞋帽、服飾和環境等。④裁剪圖:按造型方法,運用制圖符號、文字等標明衣片結構及有關裁剪、縫制規定的設計圖。按裁剪圖可直接裁剪出所設計的服裝的衣片等,從而縫制成衣。

  服裝工藝設計 制訂服裝生產過程中對原輔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縫制而成服裝產品的方法和采用加工設備的技術文件的過程。是服裝加工的前提和服裝工藝準備工作的主要部分。分工藝規程設計和工藝裝備設計。

  工藝規程設計 制訂服裝生產中加工、縫制方法的技術文件的過程。制訂的加工、縫制方法要力求先進、科學、合理。主要內容是:決定服裝加工、縫制和質量檢驗的過程和方法,選擇縫紉等設備,確定必要的工藝裝備,制訂工時定額和原材料消耗定額,擬定勞動組織和生產組織等。

  工藝裝備設計 制訂服裝加工、縫制中采用和配備的工、卡器具的技術文件的過程。選配的工、卡器具要確保實用、高效,主要內容分標準工藝裝備和專用工藝裝備。①標準工藝裝備,如平縫機壓腳、機針等。適用於制造不同產品,利於縮短工藝準備時間,降低費用。②專用工藝裝備,如绱袖機的送佈牙、開袋機的切刀等。隻適用於特定的縫制工作,有利於提高勞動效率和服裝質量。

  服裝設計程序 服裝設計的步驟,依次為:①接受任務,明確目的要求。接受設計任務,對所設計的服裝形成效果標準。②創作構思。根據目的、要求和任務(效果標準),進行構思,草擬方案並選定最佳方案。③具體實施。運用技藝,使構思和方案形態化。如繪制效果圖、裁剪圖、制作樣品、編寫設計文件等。④效果表現。即實現設計目的,展現設計成果。

  

參考書目

 許明朗:《服裝設計百科知識》,親親服裝學院出版社,臺灣,1983。

 (日)杉野芳子、柳原操:《服裝設計》,商務印書館,臺灣,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