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溫度和氫氣壓力下,能多次吸收、貯存和釋放氫的材料,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功能材料。貯氫材料由易與氫起作用的金屬、合金,主要由金屬間化合物(見中間相)製成。有些金屬間化合物貯氫材料(俗稱氫海綿)的貯氫量比液態氫還大,幾種貯氫物的貯氫能力(每立方釐米中的氫原子數×1022)為:

貯氫材料的貯氫能力

  貯氫材料因在吸氫和放氫過程中有熱效應,所以也可貯熱,通過能量轉換也可貯存其他能量,因而又稱貯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或能量轉換材料(energyconversion materials)。貯氫材料主要制作貯氫器,回收廢氫,分離和凈化氫氣。貯氫材料(如金屬釩、鈦鎳合金)在核工業中可用於分離和貯存同位素氘、氚。貯氫材料用來制作空調機、熱壓縮機、熱泵等設備以及用來回收熱能和利用太陽能等都在研究中。

  貯氫材料在首次吸氫前必須進行活化以清除材料表面的雜質。通常采用抽真空或加熱(100~300℃)。抽真空後,在一定的溫度和氫氣壓力下,貯氫材料即可貯氫。元素氫一般貯存於金屬間化合物的原子間隙位置中。例如鈦鐵金屬間化合物貯氫材料是典型的體心立方氯化銫結構。氫主要貯存在其八面體間隙位置中(見圖)。

  具有實用價值的貯氫材料,除要求貯氫量大(一般為本身重量的1.3~1.7%)外,還要求吸氫和放氫性能好,使用性能穩定,抗毒性和重復性好,容易活化和再生,粉化率低,價格便宜等。已投入小批量生產的貯氫材料主要有鑭鎳金屬間化合物,鈦鐵金屬間化合物和鎂鎳(銅)金屬間化合物。金屬鈀雖然有很強的吸氫性(吸收的氫氣可達其本身體積的2800倍),但因價格昂貴,隻用於制作透氫材料,以制取超純氫,而未能用於貯氫。

  鑭鎳類貯氫材料 1970年范菲赫特(J.H.N.VanVuc-ht)和克伊佩爾斯(F.A.Kuijpers)研究瞭鑭鎳金屬間化合物(LaNi5)貯氫材料,其貯氫量為其本身重量的1.4%。它的優點為:室溫下即可活化、吸氫和放氫,貯氫時要求的氫氣壓力低(1~5大氣壓),放氫時性能穩定,抗毒性好。這種材料已用於制作氣相色譜分析儀和氫原子鐘的氫源設備,以及各種要求安全和易於攜帶的氫源設備。用混合稀土(R)代替鑭可制成價格便宜的混合稀土鎳(RNi5)貯氫材料。添加鋁、鐵等代替部分鎳可改進材料的貯氫和放氫性能。

  鈦鐵類貯氫材料 1974年賴利(J.J.Reilly)發表瞭鈦鐵金屬間化合物貯氫性能的研究成果,其貯氫量可達材料自重的1.75%。純鈦鐵貯氫材料活化困難(要求氫氣壓力為30~50大氣壓,溫度為300~400℃),貯氫性能易受原氫中雜氣(O2、CO、H2O等)影響。在鈦鐵中加入錳等可以改善材料性能。這種鈦鐵貯氫材料可在室溫下活化、吸氫和放氫。這類材料原料來源豐富、成本低,制成的氫燃料貯存器已在汽車等方面試用。

  鎂鎳(銅)類貯氫材料 是最早研究的貯氫材料。1966年美國人賴利、威斯沃爾(R.H.Wiswall)首先報道瞭MgCu和MgNi金屬間化合物作為可逆貯氫材料的研究結果,後又研究瞭Mg2Ni材料。Mg2Ni貯氫量最大,可達6%。雖然它的吸氫要求壓力為15~20大氣壓,較鈦鐵材料低,但放氫要求溫度高(250~300℃),在一般情況下難於應用,發展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