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前國民黨政府設中央研究院。1929年,在上海設立工程研究所鋼鐵試驗場。1938年,經濟部在重慶又成立瞭一個礦冶研究所。當時全國礦冶研究機構的人數總共不過幾十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冶金科學研究得到迅速發展。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於1951年2月將原北京礦冶研究所、工業試驗所和上海材料試驗所合併,成立綜合工業試驗所籌備處;1952年11月經過改組,正式成立瞭鋼鐵、有色金屬和化工三個試驗所。中國科學院原在上海的的工業實驗所改為冶金陶瓷所,在沈陽籌建瞭金屬研究所。5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又增建瞭化工冶金研究所、礦冶研究所和貴金屬研究所。冶金工業部也正式成立瞭鋼鐵工業綜合研究所,有色金屬工業綜合研究所,選礦研究所,冶金建築科學研究所和礦物檢驗所。1958年又分別將上述的鋼鐵、有色金屬、選礦、建築四個研究所改建擴大為鋼鐵研究院、有色金屬研究院、礦冶研究院和冶金建築研究院。1979年6月把鋼鐵、有色金屬、礦冶、建築四個研究院分別改稱研究總院。

  1982年全國冶金方面各類科研機構已有二百餘個。形成包括冶金地質、礦山、冶煉、加工、基礎理論等方面學科齊全的強大科研隊伍,在金屬材料的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方面做出重大成績。冶金工業部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所屬主要科研單位,在北京的有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總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冶金工業部建築研究總院、冶金地質研究所、冶金情報研究總所、冶金經濟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標準化研究所、冶金計量研究所、冶金設備研究院;在省、市、自治區的有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渡口市),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包頭冶金研究所,洛陽耐火材料研究所,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長沙礦冶研究所,白銀礦冶研究所,金屬制品研究所(遵義),輕金屬研究所(鄭州),貴金屬研究所(昆明),黃金研究所(長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桂林),中南地質研究所(宜昌),天津地質調查所,勘察科學技術研究所(保定),冶金部安全技術研究所(武漢),鞍山熱能研究所等。屬中國科學院系統的有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北京)、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30多年來冶金科學研究共取得1971項重要成果,其中經國傢發明評審委員會批準為發明項目的有51項,自然科學項目2項。(見彩圖)

中國以有色金屬專業為主的高等院校——中南礦冶學院(長沙)的電子計算機站主機室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的同位素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的自動真空扭擺

中國最大的有色金屬研究機構——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北京)的流態化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