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通混凝土為主製作的結構。包括素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其應用範圍極廣,是土木建築工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種結構。素混凝土結構主要用於承受壓力而不承受拉力的結構,如基礎、支墩、擋土牆、堤壩、地坪、水泥混凝土路面、飛機場跑道等。鋼筋混凝土結構適用於做各種受壓、受拉和受彎的結構,如各種桁架、梁、板、柱、牆、地面、拱、殼、堤壩等。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應用範圍和鋼筋混凝土相似,但由於抗裂性好、剛度大和強度高的特點,特別適宜於製作一些跨度大、荷載重以以及有抗裂抗滲要求的結構。

  優缺點 和其他材料的結構相比,混凝土結構的主要優點是:整體性好,可灌築成為一個整體;可模性好,可灌築成各種形狀和尺寸的結構;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工程造價和維護費用低。主要缺點是:混凝土抗拉強度低,容易出現裂縫;結構自重比鋼、木結構大;室外施工受氣候和季節的限制;新舊混凝土不易連接,增加瞭補強修復的困難。

  沿革 混凝土結構是1824年英國人J.阿斯普丁發明波特蘭水泥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混凝土抗拉強度低,制作的構件在受彎、受拉時很容易斷裂,使素混凝土結構應用范圍受到限制。為瞭擴大應用,在19世紀中葉開始利用鋼筋加強混凝土的抗拉能力的研究,曾進行瞭鋼筋混凝土梁的試驗。但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初步奠定瞭鋼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築上應用的科學基礎。

  鋼筋混凝土雖然克服瞭混凝土抗拉強度過低的弱點,但又產生瞭混凝土受拉區難於避免產生裂縫的問題。明顯的裂縫會降低結構的抗滲性能、會引起鋼筋銹蝕,和給人以不安全的感覺。因此,鋼筋混凝土一經推廣,就有人企圖用預加應力的方法來消除裂縫。這一工作,經過不少人的努力直到1928年才取得成功。隨著預應力混凝土的發展,人們又發現這種不容許開裂的所謂“全”預應力混凝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從1970年起又開始發展一種預應力程度較低的、采用預應力與非預應力混合配筋的“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部分”預應力混凝土具有預應力混凝土和普通鋼筋混凝土兩者的優點,很有生命力。

  中國的水泥工業始於1889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個別建築物中,部分地采用瞭鋼筋混凝土樓板。1908年建造的上海電話公司是中國最早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949年後,混凝土結構在各種工程結構中得到瞭廣泛的應用。

  展望 混凝土結構除繼續發展和完善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外,在原材料方面,要發展和推廣高強、早強、快硬水泥和各種混凝土外加劑以節約水泥和加快施工速度,發展各種輕集料混凝土和輕混凝土以減輕結構自重。並應研究和推廣采用纖維混凝土以提高結構的抗拉、抗折強度和抗沖擊能力。在結構方面,推廣以鋼絲網作配筋的鋼絲網水泥結構,以型鋼作配筋的勁性混凝土結構,用型鋼外包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及用混凝土填充的鋼管混凝土結構(見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以滿足各種工程結構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