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室式火焰爐,爐內傳熱方式不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爐頂、爐壁和熾熱氣體的輻射傳熱。就其傳熱方式而言,很多爐型(如加熱爐、平爐等)都可歸於反射爐,古代攪煉法煉鋼也是用反射爐,現在此名稱一般是指有色金屬冶煉用的反射爐。反射爐在有色金屬冶煉中用途很廣,用於乾燥、焙燒、熔煉、精煉、熔化、保溫和渣處理等工序。19世紀以來,煉銅反射爐發展較快。1800年,煉銅反射爐的爐床面積僅為8平方米,1894年擴大到50多平方米。到瞭20世紀中期,已達350多平方方米,一直是煉銅的主要設備。現代大型煉銅反射爐(見圖)的內部尺寸為:長30~36米,寬7~11米,高3~4.5米。

  煉銅反射爐采用優質耐火材料砌築。爐頂有拱式和吊掛式兩種:拱式爐頂多用矽磚;吊掛式爐頂和側墻內襯均用鎂磚、鎂鉻磚、鉻鎂磚或鎂鋁磚。爐底用鎂鐵砂(氧化鎂和氧化鐵)燒結而成。

  熔煉反射爐宜於處理充分混合的細碎物料,不宜處理大塊物料。它對原料和燃料的適應性強,容易實現大型化,成本低;但燃料消耗高,煙氣量大,煙氣含二氧化硫(SO2)濃度低,不易回收利用,污染環境。因此,限制瞭煉銅反射爐的發展。有的工廠采用富氧鼓風和減少漏風的辦法,也有采用氧氣噴吹裝置將精礦噴入爐內的辦法,都提高瞭反射爐的生產能力和煙氣SO2濃度。中國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第一冶煉廠將反射爐熔煉改為側墻鼓風的熔池熔煉,提高瞭煙氣中的SO2濃度,使SO2得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