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機械工業的興起和發展(1840~1926)

   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廠

   清政府設立的軍工廠

    江南製造總局

    金陵製造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機器局<

    湖北槍炮廠

    其他軍工企業

   民族資本經營的民用機器廠

   機械產品生產

    造船

    動力機械

    機床

    農產品加工設備)

    輕紡設備

    通用工礦設備

    兵器

  近代機械工業從發展到衰退(1927~1949)

   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機械工業

   抗日戰爭時期的機械工業

   抗戰勝利後到1949年的機械工業

   蘇區和解放區的機械工業

━━━━━━━━━━━━━━━━━━━━━━━━

  1840~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近代機械工業逐步由手工業作坊式小生產向使用動力機器的生產方式轉變。這一百餘年的機械工業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近代機械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1840~1926)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由封建統治開始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這個時期誕生的機械工業,從一開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點:中國最早使用動力的機械廠是外商辦的;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機械廠是清政府經營的軍火企業;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企業,一直處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的壓迫之下。

  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廠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取得瞭在中國沿海和內河的航行權。為瞭適應航運業發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國建立瞭船舶修造廠。1845年英國人J.C.柯拜在廣州黃埔設立的柯拜船舶廠,是中國領土內最早的一傢外資機械廠。185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久,外商在黃埔經營的船塢船廠增至5、6傢。英、美商人並紛紛在華東設立船舶修造廠,其中較大的有英商辦的上海祥生船廠、耶松船廠和和豐船廠。至19世紀60年代末,外商在廣州、上海、廈門、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廠已達22傢,雇用的中國工人達9000人。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工業除船舶修造廠外,還有鐵路車輛修理廠,如1880年英國人在唐山建立瞭中國第一個鐵路車輛修理廠(原名胥各莊修車廠,1899年遷至唐山,已有工人約3000人,更名為唐山修車廠)。1901年德國人在青島四方村建立瞭青島鐵路工廠(現四方機車廠前身)。這兩個工廠都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企業。據1908年統計,外資經營的34個主要機器廠中,船舶修造廠28個,占82%;鐵路車輛工廠3個,占9%。這些廠以英商經營的最多,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20世紀初,日本在東北加緊瞭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日俄戰爭後,在南滿地區,開辦瞭一批機械工廠。到20年代已有較大的鐵路、造船、礦山機器等機械制造廠20多傢。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於1906年擴建瞭接收帝俄的大連鐵路工廠、撫順煤礦機械廠(現撫順重機廠的前身)。1907年新建瞭沙河口鐵路工廠(現大連機車廠前身)。1908年川崎造船所擴建瞭接收帝俄在大連的船塢和工場。設大連分廠(現大連造船廠前身),至1914年已發展成為擁有日籍職工2800餘人、中國工人1萬餘人的大型修造船廠,能修造5000噸級輪船。新建的大型機械廠有:1917年建立的大連機械制作所(現大連重型機器廠前身)、大連鐵工所和1919年建立的安治川鐵工所等。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專為裝配機器的慎昌工廠(現上海鍋爐廠前身)。美商對中國主要是輸出機器設備,長時期占中國進口機器設備總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辦機器廠較少。

  清政府設立的軍工廠 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機械廠。1863年他又派容閎赴美采購機器,籌備建立規模較大的近代機械工業企業。1862年李鴻章先後命丁日昌、韓殿甲和英人馬格裡分別在上海、蘇州建立三個洋炮局。蘇州洋炮局使用蒸汽機動力並雇用外籍人員,但規模不大,仍主要以手工方式生產。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和各省先後辦瞭大大小小的軍事工廠20多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

  江南制造總局 簡稱江南制造局,1865年6月8日建局(圖1、圖2)。曾國藩和李鴻章以收購的上海虹口美商T.J.佛而士1863年開辦的旗記鐵工廠(修造輪船)為基礎,將原設上海的兩個洋炮局並入而成立。容閎從美國購買的機器百餘臺也在同年運抵上海全部投入該局,至1891年全局已擁有機器廠、槍廠、火藥廠、炮彈廠、水雷廠、鑄銅鐵廠、熟鐵廠、煉鋼廠等13個工廠和一個工程處,職工達3500餘人。各種機床662臺,還附有廣方言館、工藝學堂、翻譯館等。江南制造局前後基建投資共用銀約200萬兩,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軍事工業企業,是中國自辦近代工業的開端。它制造出中國的第一艘近代兵輪(恬吉號),煉出中國第一爐鋼水,創辦瞭中國第一所機械工業制造學校,並最早從外國引進先進技術。

圖1 江南制造局大門

圖2 江南制造局的機器廠

  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鴻章將安慶內軍械所和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擴建而成(圖3)。到19世紀80年代後期已擁有10餘個工廠,基建共用銀50餘萬兩。

圖3 金陵制造局生產的軍械

圖4 福州馬尾船政局鳥瞰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建立(圖4)。1869年開始生產,擁有16個工廠、3座船臺。投資用銀達135萬餘兩,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專業船舶制造廠。1881年生產的3艘2400馬力、排水量2200噸的巡海快船,是當時中國自已裝配制造的最大軍艦。至清末共裝配建造兵船40艘,占同期國內自制兵船58艘的70%。1871年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采用新的冶煉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軸,建成中國機械工業最早的鑄鍛車間。

  天津機器局 1866年北洋通商大臣宗厚創辦,1870年由李鴻章接辦擴充,先後共用銀110餘萬兩,規模僅次於江南制造局。除軍火外,還制造瞭挖泥船、皇傢遊艇等,並設有水師學堂。在1908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毀。

  湖北槍炮廠 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辦,1895年正式開工,主要生產槍炮。設備較全,具有一定規模。

  其他軍工企業 這一時期各地方政府還設立瞭很多軍工企業,主要的有1872年左宗棠設蘭州機器局(蘭州通用機器廠前身),1874年兩廣總督在廣州設廣東機器局。1875年山東巡撫設山東機器局,1877年四川總督設四川機器局,1881年吳大澂設吉林機器局,1883年在北京設神機營機器局,1894年設奉天制造局,1898年設山西制造局。此外,還有1895~1904年新設的新疆機器廠、江西(南昌)子彈廠、河南(開封)機器局、湖南(長沙)槍廠等。

  這些軍工廠後來有不少發展成為重要的兵工廠。如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就是江南制造局。漢陽兵工廠(即湖北槍炮局)生產的“漢陽造”步槍,曾是當時中國陸軍的著名步槍。金陵制造局、奉天制造局、山西制造局分別是後來著名的金陵兵工廠、沈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的前身。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北洋軍閥繼續擴建或新建瞭一批軍事工廠。如1915年建立的河南鞏縣兵工廠、湖南兵工廠,1919年擴建的沈陽兵工廠。1913年前後,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清河設飛機修造廠,是中國最早的飛機廠。

  清末和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據1913年統計,共有軍工企業23個,分佈於21個省,擁有工人28500人,資本1.28億元(銀元),分別占全國機械工業的60.7%和80.4%。

  民族資本經營的民用機器廠 隨著外輪修配業務的增加,加上19世紀60年代以後清政府的洋務活動逐漸擴展到開辦礦務、輪船、電報、鐵路等部門,民族資本辦的輕工業也有所發展。與此相適應,民族資本傢經營的民用機械工業開始興起。

  1866年設立的上海發昌鋼鐵機器廠,是中國民族資本傢開辦的第一傢機械廠(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廠兼並)。在這一時期開辦的還有廣州的陳聯泰機器廠、上海的甘章船廠等。1880年前後,上海的建昌銅鐵機器廠、均昌機器廠、廣德昌機器造船廠、公茂機器廠、廣州的均和安機器廠等相繼開辦,是中國民族資本開辦的最早一批機械廠。這些廠開辦時一般為手工打鐵作坊,以後才逐步采用機器生產。如上海發昌廠創辦時,隻是一個小量生產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鍛造作坊,1869年才開始使用車床,1876年開始制造小型輪船。1872年開辦的漢陽榮華昌翻砂廠,1890年開辦的上海順昌翻砂廠是中國最初的專業鑄造廠。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制定瞭一系列獎勵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法令。1898年頒發《振興工藝給獎章程》,規定凡發明軍用船械者,專利50年,發明日用新器者,給工部郎中實職,專利30年;仿制西器之制法未傳入中土者,給工部主事職,專利10年。1903年頒發《公司註冊試辦章程》,獎勵設立公司。1906年頒發《獎給商勛章程》,鼓勵制造新機器。1907年頒發《華商辦理實業爵賞章程》,規定凡辦1000萬元以上之實業者賞男爵,2000萬元以上者賞子爵。這個時期,國內對機械產品的修造需求逐步增加,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如1913年與1895年比較,民用機械工業的職工人數由4457人增至18450人。這一期間,上海民族資本傢新辦瞭86個機械廠,加上以前的共有96個廠。有名的漢口周恒順機器廠(1895年開辦,為武漢汽輪機廠前身)、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1902)、上海大隆機器廠(1902)、漢口揚子機器廠(1907)就是在這個時期創辦的。但是這些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規模遠不能與同期外資機械廠相匹敵。如當時比較大的兩個民營機械廠,求新機器輪船制造廠資本為70萬元,揚子機器廠為49萬元;而英商上海耶松造船公司和瑞鎔船廠,1913年的資本分別為557萬兩(折銀元770萬元)和76萬兩(折銀元105萬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無力東顧,進口機械設備減少。1915~1924年是中國民族資本發展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如上海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由1914年的91傢增加到1924年的284傢。其中車床專業修造廠10傢(原來有的廠制造過少量車床,但都自產自用,沒有專業廠);動力機械和農產品加工機械修造廠由16傢增加到48傢;紡織繅絲機械修造廠由13傢增加到50傢;針織機械修造廠由3傢增加到39傢。上海華通電業機器有限公司(1919年開辦,為上海華通開關廠前身)、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1920年開辦,“七七事變”後被日軍強行遷至濟南,為濟南柴油機廠前身)等都是這時創辦的。日用機器產品制造廠也在這時開始創設。如1915年在煙臺創辦瞭中寶時鐘廠,是中國第一個鐘廠;1919年在上海創辦瞭協昌、潤昌縫紉機行,為中國最早的縫紉機廠。但這些靠民族資本發展起來的機械廠,基本上都是小廠。據1920年對上海114傢民族資本機械廠的統計,平均每廠隻有機床5.9臺,工人25人,並有30%的廠不用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至1926年北伐戰爭以前,由於內戰頻繁,同時又受洋貨傾銷和外國廠商打擊,除大隆機器廠等個別企業有所發展外,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陷入困境。例如求新機器造船廠因負債過多,被迫接受法國資本、控制權轉入法國人手中;揚子機器廠受日貨、日資打擊,被迫加入漢冶萍公司。

  機械產品生產 19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制造軍火和民用機械產品。如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1865年制造瞭中國第一艘木質機器輪船“黃鵠”號(船體由清末有名的科學傢華蘅芳、徐壽等人設計,時速6海裡)。江南制造局1868年8月制造瞭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排水量為600噸的近代兵船“恬吉”號(392馬力,後改名“惠吉”號),並於1867~1876年期間為裝備自己制造瞭車床、刨床、鉆床、銑齒機、鋸床、卷板機、蒸汽錘、夾板錘等多種設備。胥各莊修車廠1881年造出中國第一臺0-3-0型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這個時期主要行業生產的重點產品有艦船、動力機、機床、農產品加工機械、輕工紡織機械、通用機械和兵器。

  造船 江南制造局於1872年裝配制造瞭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的大型兵船“海安”號,1920年前後為美國裝配制造瞭4艘排水量達14750噸、3430~3668馬力、時速達10.5海裡的遠洋運輸艦。福州船政局於1883年裝配制造瞭2400馬力的“開濟”號兵船,1906年裝配制造瞭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的“寧紹”號兵船。

  動力機械 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產瞭為萬噸遠洋運輸艦配套的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1908年廣州均和安機器廠仿制瞭單缸臥式低速8馬力煤油機,這是中國最早的內燃機產品。1909年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制造瞭5馬力煤氣機,1910年制造瞭4~6馬力煤油機和25馬力煤油、煤氣雙燃料發動機。1913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制造瞭中國第一臺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1924年上海新祥機器廠首先仿制成16馬力、24馬力等5種規格低速重型柴油機。

  機床 除江南制造局等自產自用的機床外,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車床(4英尺腳踏車床,仿英國產品制造)。這個廠也是中國第一傢制造車床的專業廠。1918年上海王嶽記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3號萬能銑,1926年上海豐泰機器廠和福昌祥機器廠分別制造出1號、2號萬能銑。

  農產品加工設備 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仿制出日式軋花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仿制瞭意大利式繅絲機。其他如黃豆榨油機、棉子榨油機、碾米機等也於1905~1909年期間先後生產出來,如漢陽周恒順機器廠在1905年已經制造瞭成套磚茶、榨油設備。

  輕紡設備 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制造出平面對開印刷機。1912年上海傢興工廠制造出手搖襪機及小型針筒槽銑床。

  通用工礦設備 1907年前後,漢陽周恒順機器廠已經生產瞭15~30馬力的抽水機和60~80馬力的卷揚機。1922年上海增茂五金廠開始生產小口徑低壓閥門、管接頭。1926年上海華德機器廠生產的鑄鐵閥門,最大口徑6英寸。

  兵器 1878年制成40磅(彈丸重)、4.7英寸鋼膛熟鐵箍前裝炮。1884年制成37毫米架退式後裝炮。1888年制成第一門250磅、9英寸後裝要塞炮。1892年制成800磅、12英寸要塞炮。1893年制成漢陽式79步槍。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制造出新型迫擊炮、步兵炮、山炮等。在技術上已有相當的進步。

近代機械工業從發展到衰退

(1927~1949)

  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機械工業 從1927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機械工業起色不大。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瞭中國東北領土,規模較大的沈陽兵工廠等悉為敵人侵占。這一時期,在全國范圍興起的抵制外貨高潮推動下,機械工業也有過局部的、短暫的發展。國民黨政府1931年在上海籌建中央機器廠(後因抗戰爆發而停頓);1936年在湘潭開始籌建中央電工器材廠(因抗戰爆發遷昆明),下設電線、燈泡、電話機、電機四個分廠。兵工系統重點擴建瞭南京、漢陽等兵工廠。航空委員會於1934年在杭州建設瞭中央飛機制造廠,1936年在南昌建立瞭制造轟炸機的飛機廠。到“七七事變”前,中國機械工業具有一定修造能力的工廠,在民用機器制造方面主要有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和大隆、環球、周恒順、新民等機器廠;在修造船方面主要有江南、馬尾、求新、大沽、黃埔等廠;在鐵路機械修造方面主要有長辛店、唐山、四方、江岸等廠。但總的看來,基礎仍很薄弱,裝備落後,大多數廠隻有普通的車、刨、鉆床,有銑床、磨床的很少。基本上沒有精密的計量、測量儀器。包括軍工廠在內,全國有鑄鋼能力的隻有9個廠,共擁有電弧煉鋼爐12座,容量13.65噸,最大的2噸。技術力量也很弱,除國營廠外,民營機械廠隻有上海的大隆、新中、新民、濟南的陸大,漢陽的周恒順,重慶的華興等少數機械廠有工程師。這個時期在主要原材料和零件進口情況下生產的主要產品品種有自動螺絲機、燈泡用鎢絲機,排水量4275噸長江客貨輪、排水量2383噸的護航艦;40、50馬力以下的柴油機,200馬力以下的煤氣機;200千瓦以下的交流發電機及電動機、6600伏以下的變壓器;18英尺普通車床、14英尺龍門刨床以及搖臂鉆床、萬能銑床、沖床等中小型機床和鍛壓設備;小型離心泵、風機、空氣壓縮機以及輕紡工業的小型紡紗廠、織佈廠、繅絲廠、制革廠的成套設備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侵略目的在中國大量設立機械廠。據不完全的資料,至1938年止,除滿洲飛機制造廠等直接生產軍工產品的工廠外,在中國新設200多個機械廠,其中設在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等地的有180多個。

  抗日戰爭時期的機械工業 抗戰初期,沿海和一些省市的機械工業在敵人炮火直接破壞和匆忙內遷中遭到巨大損失。如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之初,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570傢,“八一三”戰爭爆發後,除內遷66傢外直接毀於炮火的360傢。設在浦東、楊樹浦區略具規模的10個船舶修造廠,全被日軍占領,租界幸存的百餘傢機械廠,生產也全部停頓。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地區由於所處的特殊地位,機械工廠一度有所發展。從1938年起,原在租界的百餘傢機械廠陸續復工,接著又有200多傢原在戰區的機械廠遷入恢復生產,以後又增設400多傢。累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設在租界的民族機器廠共達784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租界,對機械廠進行登記控制,強迫收購鋼鐵材料和機床等重要物資,機械廠又被迫減產、停業,逐步陷於癱瘓。

  淪陷區的機械工業多數被迫轉為生產軍需用品,為日本侵略戰爭服務。如上海大隆機器廠,日軍占用後改名大陸鐵工廠,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轉向軍火生產。擁有機床180多臺的華北最大機器廠──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1938年被強行中日合營並遷至濟南改名歷山鐵工廠,生產軍需品。江南造船所被日軍占用,一切業務直接為日軍侵略戰爭服務,在這一時期平均年建造中型以上船舶20~30艘,並大量修船,工人最多時超過萬人。因日本侵略戰爭的需要,有的老企業一再擴大,如大連機車車輛廠,職工由戰前的500~600人,1945年增至6800多人;此外在天津、上海、武漢日本人還新建瞭一些機械廠。

  抗戰時期的機械工業以從沿海戰區內遷的企業為主體。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廠,至1941年底內遷230傢,復工者198傢,規模較大的如重慶的周恒順機器廠、順昌鐵工廠、新民機器廠、民生機器廠、中國機器廠,五通橋的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廣西的紡織機械廠,湖南的新中工程公司等。內遷的國營機械廠主要有兵工署所屬設於昆明、重慶、滬州、桐梓、萬縣的10多個兵工廠;航空委員會的第一、第二、第三制造廠和大定發動機廠;還有交通部門的鐵路工廠、汽車修配廠、通訊器材廠等。這些企業在搬遷過程中歷經種種困難,元氣大傷。在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也新建瞭一批機械廠,大多數設在昆明、重慶。如資源委員會1938年在昆明設立的中央機器廠,下設7個分廠(車間):一分廠為鑄鍛專業生產,二分廠制造鍋爐及蒸汽機、汽輪機,三分廠制造內燃機,四分廠制造電機及有關器材,五分廠制造機床及工具,六分廠生產紡織機械,七分廠生產通用機械;中央電工器材廠,設有電線、電子管、照明設備、電話及電機等分廠;交通部1938年在重慶設立的中央汽車配件廠;農林部設立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重慶廠等。這個時期,由於國際運輸斷絕,進口銳減,加以戰爭需要,促使機械工業有一定發展。1943年,大後方除有近百傢軍工廠外,共有民用機械工廠1477傢,工人69508人。機械工業成為三大工業部門(紡織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之一,廠數、資金和工人數分別占全部工業的28.05%、22.73%和19.33%。

  這一時期,各主要企業生產的重點產品在動力機械方面有:恒順機器廠的120和180馬力船用蒸汽機,新中工程公司的65馬力、1800轉/分的四缸柴油機,中央機器廠的250馬力、600轉/分的煤氣發電機組,上海機器廠的小型水輪機等;在交通機械方面有:中國汽車制造公司的桐油汽車,新中工程公司的煤氣車,交通部汽車配件廠的汽車齒輪等;在輕紡機械方面有:中央機器廠、經緯紡織機械廠及廣西紡織機械廠的大型紡織機械;在機床和工具方面有:中央機器廠、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車床、銑床、磨床和銑刀;在試驗儀器方面有: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油類、纖維、紡織、金屬等試驗儀器;在軍火方面有:兵工署各廠的150毫米迫擊炮、中正式79步槍等制式兵器等。此外,還有航空器材方面的產品。全國共生產機床2615臺、交流電動機22000千瓦、變壓器16000千伏安、內燃機3900馬力、蒸汽機4500馬力。

  抗戰勝利後到1949年的機械工業 這個時期,中國機械工業進一步走向衰退。東北地區是日本軍閥策劃建立的戰略後方基地,當時機械工業已初具規模。由於日軍投降時的破壞,東北地區的機械工業遭到嚴重損失。國民黨政府在上海接收瞭160多傢日偽控制的機械廠,其中規模最大的原英、美、法商經營的機器廠如英聯、馬勒、求新等造船廠交還外商,原屬民族資本傢經營的機器廠如大隆、振隆等也發還原主。有7傢日偽經營的機器廠被改組為官僚資本機器廠,剩下的小廠全部停工,由上海“敵偽產業處理局”拍賣,但是這時的機械工業,由於市場蕭條,無人投標。表為1947年機械產品產量。

1947年機械產品產量

  1948年上海市約有機械廠1200傢,全部開工的隻有10%,半停產的80%多,停業的5%。開工和半開工的也主要是承擔修配任務。

  蘇區和解放區的機械工業 1927年秋收起義後,在井岡山、湘鄂贛、鄂豫皖、閩北、閩西、海南島、陜西各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兵器修械所(組)、地雷廠等。1931年10月在江西省興國縣官田鎮建立中央蘇區兵工廠;二方面軍在湖南永順建立兵工廠;1932年四方面軍在四川道江建立兵工廠。

  紅軍到達陜北後,最早是1935年在瓦窯堡組建紅色兵工廠,1936年遷吳起鎮,開始隻有50人左右,主要從事軍械修理,是當時解放區唯一的兵工廠。1938年初遷安塞縣茶坊鎮建立新廠。以後逐步擴充,到1943年,陜甘寧邊區已有茶坊一廠、溫傢溝二廠、茶坊三廠、柴坊溝四廠等,從修配槍炮逐步發展到制造槍炮,1939年4月制造瞭邊區第一支步槍,1943年生產瞭邊區第一門炮。1948年,月產子彈達到11萬多發,擲彈筒50~60門。除軍需產品外,還大量生產民用產品,如茶坊一廠實際是一個通用機器廠,在沈鴻領導下,自行設計制造瞭小型車床、銑床、刨床、鉆床等,裝備兵工廠和印刷廠、造紙廠、制藥廠、紡織廠、皮革廠,煤油廠和化學廠的通用、專用設備300~400臺。抗日戰爭勝利後這個兵工廠與晉西北修械廠合並。

  各個解放區都建立瞭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兵工廠。如晉冀魯豫根據地擁有大型兵工廠7個,人員5000~6000人;晉察冀根據地的冀晉、冀察、冀熱各軍區都分別建立瞭3~5個兵工廠;山東根據地,在膠東、渤海、濱海、魯中、魯西南各設一個兵工總廠,下設若幹專業兵工廠。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各根據地擁有工人100人以上、設備10臺以上、有固定廠房的兵工廠50餘個,職工共3萬餘人。設在山西黎城縣的黃崖洞兵工廠,從1939年開始建設,安裝瞭40多臺機床和蒸汽動力設備,生產步槍、50小炮和炮彈。在1943~1945年期間,最高月產步槍400支、50炮50門、50炮彈2000多發。

  解放區的機械工業不僅制造槍、炮等武器,還生產民用產品,如太行實業公司的華豐鐵廠生產瞭車床、刨床和銑床,太行工具廠生產腳踏紡紗機、織佈機、彈花機等。

參考書目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科學出版社,北京,1957。

 孫毓棠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中華書局,1957。

 陳真、姚洛、逢先知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三聯書店,190。

 莊前鼎、劉仙洲著:《三十年來之中國機械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1946。

 顧毓瑔著:《三十年來中國之機械工業》,中國工程師學會,1946。

 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第一機電工業機器工業史料組編:《上海民族機器工業》,中華書局,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