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裝在前、後輪軸之間的平土板按各種坡度要求平整地面和攤鋪物料的鏟土運輸機械(見土方機械)。現代平地機都是自行式的(圖1),主要用於大面積場地的平整、道路工程中的路基整形、邊坡修整、水溝開挖及路面材料攤鋪和拌合。若加裝鬆土器、推土板或掃雪犁,還可進行鬆土、推土或掃雪等作業。

>

  簡史 19世紀70年代出現瞭第一臺馬拉、人力操縱、鐵木結構的平地機。1879年制造出由拖拉機牽引的拖式平地機。隨後采用瞭可傾斜的金屬車輪,以防平地機側滑。1909年,在農業拖拉機和拖式平地機的基礎上制造出二輪轉向、二輪驅動的雙軸自行式平地機。1920年,動力從平地機的前部移到瞭後部,改善瞭司機的視野。1928年制造出三軸、二輪轉向、四輪驅動的實心橡膠輪胎平地機,提高瞭機器的附著性能和牽引力,這是現代平地機的雛形。不久,把充氣輪胎用到平地機上,提高瞭行駛速度;同時,把液壓技術應用到平地機轉向和平土板操縱上,減輕瞭司機的勞動強度。1937年制造出雙軸、二輪轉向、四輪驅動和雙軸、四輪轉向、四輪驅動的平地機。1942年又出現三軸、二輪轉向、六輪驅動和三軸、六輪轉向、六輪驅動的平地機。60年代美國設計制造的鉸接式平地機,一般還帶有前輪轉向機構,顯著地減小瞭轉彎半徑和無法平整的死角區,擴大瞭作業范圍,提高瞭作業性能。70年代末,激光裝置開始用於自動控制平土板的升降和傾斜,使地表的平整度在半徑為200米的范圍內誤差不超過±4毫米。

  分類 平地機分四輪和六輪兩種,按轉向輪對數×驅動輪對數×車輪總對數劃分,主要有:1×1×2;2×2×2;1×2×3;1×3×3;3×2×3和3×3×3等6種類型。轉向輪越多,機器轉彎半徑越小。驅動輪越多,機器的附著牽引力越大。因此,在上述6種類型中以3×3×3,即三對車輪都是轉向輪和驅動輪的性能最好,但結構也最復雜。以1×2×3,即前二個輪轉向、後四個輪驅動的三軸平地機使用最廣。

  結構 平地機由5個部分組成。①發動機:一般都采用柴油機。②傳動裝置:將動力傳給行走裝置和工作裝置。③機架:支承在前後橋上的弓形梁架,用來安裝發動機、工作裝置和駕駛室等,有整體機架和鉸接機架(見單鬥裝載機)兩種。④工作裝置:主要由牽引架和帶有平土板的轉盤組成。牽引架前端用球鉸與機架相連,後端用拉桿(機械式)或油缸(液壓式)懸掛在機架上。轉盤安裝在牽引架的後部,根據作業需要可與平土板一道水平回轉 ±360°,以及升降、左右傾斜、外伸和機外傾斜,傾斜角最大可達90°。平土板還可以沿長度方向相對轉盤移動。根據作業對象不同,其切削角可在45°~60°之間變化。通過轉盤和平土板的這些動作完成土方工程中鏟土直移、鏟土側移、刀角鏟土和機外鏟土等作業。現代平地機大多使用液壓操縱,結構簡單、操縱輕便。⑤行走裝置:六輪平地機的後四輪分別安裝在左、右平衡箱上。平衡箱可分別繞後橋軸線擺動。當機器在不平場地上作業時,後四輪可同時著地,使機架保持平穩、平土板不上下波動,以提高平整質量。平地機的前橋通常設有前輪傾斜機構(圖2),兩前輪可以一同向左、右傾斜,以提高在橫坡上行駛或作業時機器的穩定性和防止在鏟土側移、刀角鏟土和機外鏟土等作業中機器跑偏。傾斜角通常為±15°。

  主要技術參數 平地機的主要參數是發動機功率、機器重量和平土板長度。發動機功率為30~515千瓦,以75~150 千瓦使用最多。80年代初的最大平地機功率為515千瓦,平土板長度為7315毫米,整機重量為91.6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