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時期的手工藝專著,戰國時期已經流傳。作者不詳。全文雖僅7000多字,但內容豐富。相傳西漢時《周官》(即《周禮》)六篇缺“冬官”篇,遂將此書補入,得以流傳至今。《考工記》記述瞭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類的30個工種,其中6種內容已失傳,僅存名目。後來又衍生出一種,實存25個工種的內容。

  《考工記》首先介紹瞭單轅雙輪馬車的總體設計,並在“輪人”、“輿人”、“輈人”條中詳述瞭車的4種主要部件“輪、蓋蓋、輿、轅”特別是車輪的制造工藝和檢驗方法,詳細指明瞭各部件的作用和要求以及要求加工質量的原因,記錄瞭一系列的檢驗手段,如用規和平正的圓盤檢驗車輪是否圓平正直(規和萭),用懸線驗證輻條是否正直(縣),又用水浮起車輪觀察其各部分是否均衡(水),最後用量器和衡器測知其體形大小和輕重是否符合標準(量和權)。

  在車輪取材方面書中指出首先應考慮時間因素,即所謂“斬三材必以其時”。其次是從中選用優質材料和精細加工,如要求車軸美好、堅固和靈便。對輪的直徑要求適中,輪徑偏大則乘車上下不便,輪徑偏小則馬拉車費力,車輪滾動時阻力和輪徑成反比因而必須選用適當的輪徑。近代出土的商周戰車尚有尺寸比例不合理以及重心偏高等缺點,而《考工記》所載的造車方法已克服瞭這些缺點。

  “冶氏”、“桃氏”、“矢人”、“廬人”、“弓人”條記載瞭多種兵器的形狀、大小和結構特點,尤其對弓矢的制造工藝記述詳盡,如對弓身的用材就比較瞭7種材料的優劣,探討瞭如何增加弓身的彈力、射速,以及加固和保護弓身等問題。“矢人”對各種箭鏃的長短大小,鋌的長短都有所規定,還記述瞭以水浮法檢測質量分佈的平衡性。

  《考工記》將商周以來積累的冶金知識歸納為“金有六齊”,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合金配制法則,它揭示瞭青銅機械性能隨錫含量而變化的規律性。此外,《考工記》還包含有數學、力學、聲學、建築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總結。

  歷代註釋和研究《考工記》者甚多,以東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清戴震《考工記圖》、程瑤田《考工創物小記》以及孫詒瀼《周禮正義》等較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