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柴油作燃料的內燃機。柴油機屬於壓縮點火式發動機,它又常以主要發明者R.狄塞爾的名字被稱為狄塞爾引擎。吸入柴油機氣缸內的空氣因活塞的運動而受到較高程度的壓縮,達到500~700℃的高溫。燃油以霧狀噴入高溫空氣中,與空氣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氣(見柴油機噴油系統),自動著火燃燒。燃燒中釋放的能量作用在活塞頂面上,推動活塞並通過連桿和曲軸轉換為旋轉的機械功。

  簡史 狄塞爾在1897年研製成成功可供實用的四沖程柴油機。由於它明顯地提高瞭熱效率而引起人們的重視。起初,柴油機用空氣噴射燃料,附屬裝置龐大笨重,隻用於固定作業。20世紀初開始用於船舶。1905年制成第一臺船用二沖程柴油機。1922年,德國的R.A.博施發明機械噴射裝置,逐漸替代瞭空氣噴射。20年代後期出現瞭高速柴油機,並開始用於汽車。到50年代,一些結構、性能更加完善的新型系列化、通用化的柴油機發展起來,從此柴油機進入瞭專業化大量生產階段。特別是在采用瞭廢氣渦輪增壓技術以後,柴油機已成為現代動力機械中最重要的部分,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國防和交通運輸等部門。

  分類 柴油機可按不同特征分類:按轉速分為高速、中速和低速柴油機;按燃燒室型式分為直接噴射式、渦流室式和預燃室式柴油機等;按氣缸進氣方式分為增壓和非增壓柴油機;按氣體壓力作用方式分為單作用式、雙作用式和對置活塞式柴油機等;按用途分為船用柴油機、機車柴油機等。

  燃料 柴油機燃料主要是柴油。通常,高速柴油機用輕柴油;中、低速柴油機用輕柴油或重柴油。柴油機用噴油泵和噴油器將燃油以高壓噴入氣缸。噴入的燃油呈霧狀,與空氣混合燃燒。因此柴油機可燃用揮發性較差的重質燃料或劣質燃料,如原油和渣油等。在燃用原油和渣油時,除須濾除雜質和水分外,還要對供油系統進行預熱保溫,降低粘度,以便輸送和噴射。柴油機如采用某種合適的燃燒室也可燃用乙醇、汽油和甲醇等輕質燃料。為瞭改善輕質燃料的著火性,可加入添加劑提高十六烷值,或與柴油混合使用。一些氣體燃料(如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沼氣和發生爐煤氣等)也可作為柴油機的燃料,但這時通常以氣體燃料為主,以少量柴油引燃,這種發動機稱為雙燃料內燃機。

  燃燒 燃燒過程一般分為著火延遲期、速燃期、緩燃期和後燃期4個階段。

  著火延遲期 從燃料開始噴射到著火,其間經過噴散、加熱蒸發、擴散、混合和初期氧化等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學的準備過程。它是燃燒過程的一個重要參數,對燃燒放熱過程的特性有直接影響。尤其是高速柴油機燃燒過程時間很短,著火延遲期就相對較長,易使工作過程粗暴,燃燒噪聲大。為此,需要縮短著火延遲期和減少在此期間內形成的可燃混合氣量。

  速燃期 在著火延遲期內噴入燃燒室的燃料,在速燃期內幾乎是同時燃燒的,所以放熱速度很高,壓力升高也特別快。

  緩燃期 在這個階段中燃料的燃燒取決於混合的速度。因此,加強燃燒室內的空氣擾動和加速空氣與燃料的混合,對保證燃料在上止點附近迅速而完全地燃燒有重要作用。

  後燃期 柴油機的混合和燃燒時間很短,以致有些燃料不能在上止點附近及時燒完而拖到膨脹行程的後期,放出的熱量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應盡量避免燃料在後燃期燃燒。

  燃燒室 燃燒室的優劣對柴油機的性能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它是柴油機設計的關鍵。燃燒室(見圖)按組織燃燒過程的特點和結構不同分為開式、半開式、預燃室式和渦流室式4類。前2類屬於直接噴射式燃燒室;後2類屬於分隔式燃燒室。

  開式燃燒室 低速柴油機和部分中、高速柴油機主要用無渦流的開式燃燒室(圖中a)。燃燒室由氣缸蓋底面和活塞頂面形成具有一定形狀的整體空間。用多孔噴油器(6~10孔)能使燃油霧化良好,並均勻分佈在燃燒室空間。因此,開式燃燒室中的燃燒屬於典型的空間式燃燒過程,要求燃燒室與油束形狀和分佈相配合。它的優點是燃料消耗率低,起動容易;缺點是燃料霧化要求高,難於適應變轉速工作。

  半開式燃燒室 小型高速柴油機大多采用有渦流的半開式燃燒室。這種燃燒室又分為多種類型,主要有ω型燃燒室、油膜式燃燒室和復合式燃燒室等。

  ①ω型燃燒室:一般將活塞頂上的凹坑加深,口部減小(圖中b),噴油器為3~5孔。切向進氣道或螺旋進氣道造成進氣渦流,在壓縮行程中使大部分有渦流的空氣進入燃燒室內增強渦流,促進混合氣的形成和燃燒。這種燃燒室能適應高速和變速工作,並且燃料消耗率低,起動容易。但工作較粗暴,排氣中氮氧化物NOX含量較多,對噴油系統要求也高。

  ② 油膜式燃燒室:1956年由聯邦德國的J.S.莫勒所發明。燃燒室位於活塞頂內,呈球形(圖中c)燃料噴向燃燒室壁面,大部分燃油在強渦流作用下噴塗在燃燒室壁面上,形成很薄的油膜,小部分燃油霧化分佈在燃燒室空間並首先著火,隨後即引燃從壁面上蒸發的燃料。這種燃燒室也稱為油膜式燃燒系統,其中的燃燒過程又稱為M燃燒過程。M燃燒過程可使工作過程柔和,燃燒完全,聲輕無煙,並可使用輕質燃料。缺點是低溫時起動較困難,低負荷時油膜蒸發困難,故排氣中未燃的碳氫化合物含量略高。

  ③ 復合式燃燒室:1964年由中國的史紹熙等發明。燃燒室在活塞頂內呈深盆形,口部略有收縮(圖中d),用特殊形狀的進氣道形成進氣渦流,采用單孔軸針式噴油器。噴油器軸線與燃燒室壁面基本平行。燃料噴向燃燒室的周邊空間。在渦流作用下,粗大的油粒散落在燃燒室壁面上形成油膜,細小的油粒在空間與空氣混合。“油膜”部分和“空間”混合部分的比例可隨柴油機工況而變化。當轉速較高時,燃燒室渦流速度高,壁面上的油膜燃料量增多,具有油膜燃燒的特點;而在低轉速和起動時,渦流速度低,空間混合的燃料量增多,這時具有空間式燃燒的特點,能改善冷起動性能。復合式燃燒室把油膜蒸發混合燃燒與空間混合燃燒合理地結合起來,兼有兩者的優點,故又稱為復合式燃燒系統,其工作過程柔和,可燃用多種燃料,對噴油系統要求低,而且起動容易。缺點是低負荷排氣中未燃的碳氫化物含量較高。

  預燃室式燃燒室 由預燃室和主燃燒室兩部分組成(圖中e)。預燃室在氣缸蓋內,占壓縮容積的25~40%,有一個或數個通孔與主燃燒室連通。燃料噴入預燃室中,著火後部分燃料燃燒,將未燃的混合物高速噴入主燃燒室,與空氣進一步混合燃燒。這種燃燒室適用於中小功率柴油機。

  渦流室式燃燒室 由渦流室和主燃燒室組成(圖中f)。渦流室位於氣缸蓋上,呈球形或倒鐘形,占總壓縮容積的50~80%,有切向通道與主燃燒室相通。在壓縮行程時壓入渦流室的空氣產生強烈的渦流運動,促使噴入其中的燃料與空氣混合。著火後混合物流入主燃燒室,形成二次流動,進一步與主燃燒室內的空氣混合燃燒。

  渦流室燃燒室和預燃室燃燒室都用軸針式噴油器,噴油壓力較低,工作可靠;由於渦流室內渦流隨轉速增高而加強,柴油機高轉速時柴油和空氣仍能很好地混合。渦流室式柴油機的轉速可達4000轉/分以上,工作過程柔和,排氣中有害成分較少。但散熱損失和氣體流動損失大,而且後燃較嚴重,故燃料消耗率較高;冷車起動困難,往往需要加裝預熱塞。

  現狀和發展 柴油機具有熱效率高的顯著優點,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70年代以來,最大的柴油機為船用低速二沖程柴油機,氣缸直徑達1060毫米,功率為40600千瓦,重達2000噸。大型化為制造、安裝和維修帶來困難,因此現代趨向於發展中速柴油機,氣缸直徑不超過650毫米,功率可達24000千瓦。中小功率柴油機的高速化,使柴油機可應用於轎車上,轉速達4000~5000轉/分,活塞平均速度在12~13米/秒以下。一般非增壓柴油機的平均有效壓力可達0.75~0.85兆帕,增壓柴油機則最高可達2.1兆帕以上,70年代研制的超壓比增壓柴油機甚至達3.0兆帕。隨著強化程度的提高,柴油機單位功率的重量也顯著降低,輕型汽車用柴油機已達3.35~4.7千克/千瓦。為瞭節能,各國都在註重改善燃燒過程,研究燃用低質燃油和非石油制品燃料。此外,降低摩擦損失、廣泛采用廢氣渦輪增壓並提高增壓度、進一步輕量化、高速化、低油耗、低噪聲和低污染,都是柴油機的重要發展方向。

參考書目

 西安交通大學內燃機教研室編:《內燃機原理》,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