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和效區道路系統中以及通往旅遊區的道路中,專門供自行車行駛的道路。在自行車專用路上,禁止機動車通行,以保障自行車交通的安全。

  設置的必要性 目前一些國傢城市機動車和自行車混合行駛,交通事故增加。根據1971年世界統計資料,每一億輛自行車的死傷率為12.26人,而每一億輛汽車的死傷率僅為2.7人,為此有必要修建自行車專用路,建立單獨的自行車道系統。這樣快慢車分離,各行其其道,既可提高車速和通行能力,又增加安全。荷蘭早在1890年建設瞭世界上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路,1937年又在鹿特丹市建設瞭世界上第一條自行車(河底)隧道,將新舊城連接起來。目前荷蘭已有3萬多公裡自行車專用道,逐步形成自行車道路網。

  在中國各城市中,居民使用自行車出行的比重越來越大,北京、上海、天津在1983年前後調查,自行車出行占總出行(包括公共交通和步行)的百分數分別為40%、20%、50%。自行車出行距離為4~5公裡,最大可達10~15公裡,行駛速度一般為10~18公裡/時。自行車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的50%。在上下班時間,特別是早晚高峰,數量過於集中,影響瞭公共交通的正常運行。大城市主要幹道交叉路口自行車高峰流量超過10000輛/時的越來越多,交通擁擠。自行車數量多,沒有固定停車場地,自由亂放,影響交通和市容。

  根據中國城市小街小巷(胡同)多的特點,可以利用現有的道路開辟自行車專用道路。目前一些城市中建設具有自行車道的三幅式道路(見彩圖),供快慢車分道行駛,效果好。

北京復興門外大街

香港的立交道路系統

廣州流花湖畔城市道路

北京三裡河路

  設置要求 自行車設計速度為18公裡/時,以此確定最小寬度和轉彎半徑,凈高度為2.5米,縱坡一般為1.5~2%,若坡度大於2%時,應限制坡長。自行車道寬度,考慮瞭兩車之間的安全間隙,單車道1米、雙車道2米,中國自行車較多,自行車道的寬度一般為5~7米。

  

參考書目

 日本道路協會編,楊春華譯:《自行車道的設計標準及其說明》,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日本道路協會編,自轉車の設計基準解説,丸善株式會社,東京,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