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形目鴇科鴇屬的1種(見圖)。

又名地。分佈於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部分地區。中國有2亞種:分佈於新疆的指名亞種( Otist.tarda)與在東北和內蒙古草原繁殖的普通亞種( O.t.dybowsskii)。後者遷徙時遍及中國東部地區,少數在華中一帶越冬。

  體形略似鴕鳥,但能飛翔,體重可達18千克,為世界上能飛翔鳥類中最重的一種;上體棕色,雜以黑色蟲紋斑;翅灰白,飛羽黑色;頭頸和前胸深灰,頭頸部滿被細長的毛狀纖羽,在喉側尤為發達,突出如須;下體大致近於白色;腿長而粗壯,僅具前3個腳趾,趾爪形扁似指甲;嘴色鉛黑,腳和趾暗黑色;具有喉囊,雄鳥的喉囊在發情期甚為發育,能充氣鼓起,露出裸皮。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鳥體型較小,喉側無須。

  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和半荒漠草原,體色適於隱蔽,危急時蟄伏草叢中以逃避敵害,以快速奔走為主,亦能作低而緩慢的飛翔。以植物嫩葉和種子、蜥蜴、蛙、小魚以及其他小動物為食,尤其嗜食蝗蟲。在繁殖期,雄鳥有復雜的求偶炫耀,一般是站在高地上向數隻雌鳥展示羽飾,將翅和肩羽向前倒翻並轉動,尾羽高豎,露出鮮白色的尾下覆羽,同時向喉囊內大量吸氣,使整個鳥體外觀似球。每次炫耀可持續3~4分鐘。築巢全由雌鳥擔任,在地面挖一淺穴,墊上草莖。每窩產卵2~3枚。卵橄欖綠或暗灰褐色,佈有紫灰色與褐色條紋和斑點。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0餘天。雛鳥被有帶暗斑的沙土色絨羽,出殼後不久即可離巢。在非繁殖期成小群活動。

  大鴇由於體型大,肉和羽的經濟價值高,過去一直是狩獵對象,因而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在一些國傢或地區已經絕跡或成為瀕危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