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元素分析的自動化儀器。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經不斷改進,配備瞭微電腦和微處理機進行條件控制和資料處理,方法簡便迅速,逐漸取代瞭經典的元素分析方法。

  碳、氫、氮分析儀 測定方法有四:

  ① 示差熱導法,又稱自積分熱導法。樣品的燃燒部分,採用瞭F.普雷格爾測碳、氫的方法與J.-B.-A.杜馬測氮的方法(見有機元素定量分析)。在在分解樣品時通入一定量的氧氣助燃,以氦氣為載氣,將燃燒氣體帶過燃燒管和還原管,二管內分別裝有氧化劑和還原銅,並填充銀絲以除去幹擾物質(如鹵素等),最後從還原管流出的氣體除氦氣外隻有二氧化碳、水和氮氣。通入一定體積的容器中並混勻,再由載氣帶此氣體通過高氯酸鎂以除去水分。在吸收管前後各有一熱導池檢測器,由二者響應信號之差給出水的含量。除去水分後的氣體再通入燒堿石棉吸收管中。由吸收管前後熱導池信號之差再求出二氧化碳含量。最後一組熱導池則測量純氦氣與含氮的載氣之信號差,得出氮的含量。除氦氣外,中國有些單位也已研制成使用氬氣為載氣的裝置。也有用氧氣為載氣的,但隻能測定碳和氫,且不用還原管,氮燃燒後生成的氮的氧化物被吸收除去。此外,也有的儀器采用矽膠吸附將水分吸留,待測量完二氧化碳後將吸附管加熱,放出水再進行測定,這樣隻用一對熱導池即可。

  ② 反應氣相色譜法,這種元素分析儀由燃燒部分與氣相色譜儀(見氣相色譜法)組成,燃燒裝置與前述相似,燃燒氣體由氦氣載入氣相色譜柱,柱內一般填充聚苯乙烯型高分子小球,將燃燒氣體按氮、二氧化碳、水順序分離成三個色譜峰,由積分儀求出各峰面積,測定前先用已知碳、氫、氮含量的標準樣品求出各元素的換算因子,即可求得未知樣品中各元素含量。常用樣品量隻有幾百微克。

  ③ 電量法,又稱庫侖分析法。其原理為法拉第定律:每當量物質電解時消耗96493庫侖的電量。通常測量水電解時所消耗的電量,由此求出氫含量。二氧化碳則使之與氫氧化鋰反應生成水後再行測量,因此碳、氫都可用庫侖分析法測定。也有利用庫侖法產生氫氧根離子使與二氧化碳反應,常用高氯酸鋇溶液為吸收介質,二氧化碳被吸收後,與之反應使溶液pH值降低,即自動電解產生氫氧根離子使溶液的pH值保持在一定數值,由消耗的電量求出二氧化碳含量。水則通過與碳反應,產生一氧化碳,再轉化為二氧化碳,再用上法測定。

  ④ 電導法,即電導分析法。用堿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對溶液電導的改變進行測量,水可轉化為二氧化碳後用同法測定,也可直接通入濃酸內觀察其電導的改變。電導法與庫侖分析法因隻能同時測定碳、氫,其應用不如熱導法廣泛。此外還有單獨測定氮的儀器。

  氧、硫分析儀 現代的測碳、氫、氮的儀器,在換用燃燒熱解管後都可測定氧或硫。測定氧時,其前處理方法與經典法相似(見有機元素定量分析)。將樣品在高溫管內熱解,由氦氣將熱解產物攜帶通過活性碳(塗鎳或鉑)的填充床,使氧全轉化為一氧化碳,混合氣體通過分子篩柱,將各組分分離,用熱導池檢測一氧化碳氣體而進行定量分析。另一種方法是使熱解氣體通過氧化銅柱,將一氧化碳氧化為二氧化碳,用燒堿石棉吸收後由熱導示差的信號測定;或同上所述,用庫侖分析法測定。硫則通常氧化成二氧化硫,在熱解管內填充氧化鎢等氧化劑,並可通入氧氣幫助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硫用各種儀器方法測定。例如,可通過分子篩柱用氣相色譜法測量;也可通過氧化銀吸收管,由吸收前後熱導差示響應求出含量;也可用庫侖滴定法,將二氧化硫吸收氧化成硫酸,吸收液之pH值改變,電解產生氫氧根離子,中和氫離子,使pH恢復至原來數值,由電量求得硫含量。

  鹵素分析儀 含鹵素(見鹵族元素)的樣品燃燒分解後生成鹵離子,常用庫侖滴定法測量;也可用離子選擇性電極測量;或以它為測量電極,直接讀取電位值,由已知電位-濃度關系求得含量;或以它為指示電極,用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滴定至預先調好之電位值即自動停止,由消耗的標準溶液體積計算鹵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