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氧化還原反應為基礎的容量分析方法。它以氧化劑或還原劑為滴定劑,直接滴定一些具有還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質;或者間接滴定一些本身並沒有氧化還原性,但能與某些氧化劑或還原劑起反應的物質。

  此法建立於1789年,當時C.-L.貝托萊以靛藍為滴定劑兼指示劑,滴定漂白溶液(氯水)。19世紀又相繼建立瞭碘量法、高錳酸鉀滴定法、重鉻酸鉀滴定法、鈰量法等。

  滴定劑 氧化滴定劑有高錳酸鉀、重鉻酸鉀、硫酸鈰、碘、碘酸鉀、高碘酸鉀、溴酸鉀、鐵氰化鉀、硝酸銨、高鐵鹽、氯胺等;還原滴定劑有亞鐵鹽、氯化亞錫、硝酸亞汞、抗壞血酸、亞鉻鹽、亞鈦鹽、亞砷酸鈉-亞硝酸鈉-亞鐵氰化鉀、肼類等。

  氧化還原反應 反應機理往往比較復雜。除主反應外,經常伴隨多種副反應,而且反應速率較低。不少氧化還原反應,從相應的氧化-還原電對的標準電極電位差來考慮,是能夠進行的,但實際上由於反應速率太低,給滴定帶來困難。這樣,有些慢的反應就要通過加熱或加催化劑(見容量分析中的催化反應)等方法來加速;有些反應,尤其是一些多電子轉移的氧化還原反應,很容易引起誘導反應(見容量分析中的誘導反應)或其他副反應,從而影響滴定的定量關系。對於這些幹擾反應,應針對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克服。滴定反應的完全程度與氧化劑和還原劑之間的標準電極電位差有關,電位差越大,反應進行得越完全。

  在氧化還原滴定過程中,隨著滴定劑的加入,被滴定物質的氧化態和還原態物質的濃度隨之改變,氧化-還原電對的電位也隨之不斷改變,而在達到等當點附近時,電位變化有一個明顯的突躍,滴定的等當點可借助儀器分析法(如電位分析法)確定,一般常借助指示劑來判斷。

  指示劑 自身指示劑 有些滴定劑溶液或被滴定物質本身有足夠深的顏色,如果反應後變為無色或淺色物質,則其本身就可起指示劑的作用。例如高錳酸鉀滴定法中,MnO4-本身的紫紅色就可以用來指示滴定終點,因為還原產物Mn2+幾乎是無色的。

  顯色指示劑 有的物質本身並不具有氧化還原性,但它能與氧化劑或還原劑產生特殊的顏色,因而可以指示滴定終點。例如,可溶性淀粉溶液與碘反應,能生成深藍色或藍紫色的化合物,當碘被還原為碘離子時,該化合物不復存在,溶液的顏色消失,借此可以指示滴定終點。

  本身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指示劑 這類指示劑的氧化態和還原態具有不同的顏色。在滴定過程中,當反應達到等當點附近時,由於指示劑由氧化態變為還原態,或由還原態變為氧化態而發生明顯的顏色變化,從而指示出滴定終點。較重要的此類指示劑有次甲基藍、二苯胺磺酸鈉、鄰苯氨基苯甲酸、鄰二氮菲-亞鐵等。

  預先氧化或還原處理 在氧化還原滴定中,有時還需要在滴定之前,將被測組分氧化為高價狀態,再用還原劑滴定;或者將被測組分還原為低價狀態,再用氧化劑滴定。這一步驟稱為預先氧化或還原處理。處理時所用的氧化劑有過二硫酸銨、高錳酸鉀、過氧化氫、高氯酸、高碘酸鉀、鉍酸鈉;還原劑有氯化亞錫、三氯化鈦、二氧化硫、各種金屬還原劑和金屬汞齊等。通常要求這些氧化劑和還原劑與被測物質的反應進行完全,反應快,過量的試劑容易除去,並要求反應具有一定的選擇性。

  計算 利用當量關系計算氧化還原滴定法的結果比較方便,物質的氧化還原當量E為:

EW/n

式中 W為物質的式量; n為物質在反應中的電子得失數或氧化數的變化。如果被測組分X通過一系列反應得到Z後,再用滴定劑滴定,則 X的當量應根據各步反應的計算關系加以確定:

式中ab、…、sp為有關系數;W′為aX的式量;e為電子數。當然,也可以直接根據被測物質與滴定劑之間的摩爾計量關系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