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通過晶體時產生強度隨方向而變的散射效應,其強度變化是由於次生電磁波互相疊加和幹涉而造成的。

  簡史 德國物理學傢 M.von勞厄於1912年發現上述現象,他設想,如能找到一種波長為10-8釐米的電磁波,讓它通過晶體,必能發生衍射現象,能提供晶體內原子排佈的資訊。那時曾有些人為驗證 X射線是電磁波而採用普通光柵作衍射實驗而屢遭失敗。由此勞厄想到,X射線是一一種波長比可見光短得多的電磁波,它可能是晶體衍射的合適射線。通過實驗,勞厄和助手們證實瞭他們的設想,他因此獲得19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散射 X射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約為10-8厘米)的電磁波,當它作用到物質上時,使物質的原子中的電子在其電磁場的作用下發生振動,而這些周期振動的電子隨即向周圍空間發出電磁波,即次生X射線,從而引起散射。原子序數大的原子具有較多的電子,其散射能力較強。原子散射能力的大小與散射方向有關,在入射線的方向上,原子的散射能力最強,隨著角度的增大,逐漸減弱。通常,一種原子的散射能力用原子散射因子f表示。X射線衍射的原子散射因子fX與原子序數Z成正比,散射強度則與Z2成正比。

  反常散射 在一般情況下,入射的X射線的頻率高於原子的吸收邊(見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電子在原子中的束縛能比X射線光子的能量小,這時的電子可看成自由電子,由此產生的散射稱正常散射,原子散射因子用f0表示。若考慮原子中的電子實際上是受束縛的,則其散射能力應有校正而需要考慮反常散射效應,其相應原子散射因子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Δf′和Δf″分別為反常散射的實數和虛數校正項,其數值與所用 X射線的波長有關。當原子的某一個吸收邊與入射X射線的波長相近時,Δf′和Δf″的數值最大。反常散射可用於測定分子的絕對構型,現在已發展成為晶體結構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勞厄方程 勞厄提出的描述晶體X射線衍射的基本條件的一組方程式,常用於晶體結構的研究中。勞厄方程的向量表達式如下:

式中abc為決定三維點陣結構的三個基本向量,s0s分別為入射線和衍射線方向的單位向量,hkl是三個正整數,通常稱衍射指數。λ是X射線的波長。勞厄方程也可用標量的形式表達:

式中α0β0γ0αβγ分別為入射線及衍射線與晶胞的三根軸abc的夾角。

  佈喇格方程 英國物理學傢W.L.佈喇格於1913年提出的一個比較直觀的 X射線衍射方程式。佈喇格把晶體的點陣結構看成許許多多相互平行的“面網”(簡稱晶面)。由相鄰兩個面網所反射的X射線,隻有當其光程差是 X射線波長的整倍數時才互相增強。由附圖

可以看出,相鄰兩個面網所反射的X射線,其光程差為:

式中d為相鄰兩個面網的距離;θ為入射線或反射線與晶面的交角。因此,衍射的必要條件是:

式中n為1,2,3,…等正整數。此式就是著名的佈喇格方程。佈喇格方程與勞厄方程盡管表達的方式不同,但其基本原理的實質是相同的。

  

參考書目

 W.L.Bragg,The Development of X-Ray Analysis,Bell,London,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