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飽和溶液中析出物質的過程。結晶技術是用於分離、純化有機物和無機物常用的方法。

  有機物提純 固體有機物在溶劑中的溶解度一般隨溫度增高而增大,若把固體溶解在熱溶劑中達到飽和,冷卻時因溶解度降低使溶液達到過飽和而析出結晶。利用溶劑對被提純物質和雜質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純物質從過飽和溶液中析出,而讓雜質全部或大部分留在溶液中,通過過濾或離心分離而達到提純和分離的目的。例如,,有一固體混合物A和B,它們的溶解度分別為SASB且被提純物A的量大大多於B,則通常有下列三種情況:①SBSA,則在過飽和溶液中產物的溶解度小,有利於產物回收率的提高和純化。②SBSA,表明雜質的溶解度小,因此,如果雜質含量很多,則溶劑量要增大,或結晶的次數要增加,才能達到分離和純化的目的。③SBSA,若用結晶和重結晶的辦法進行分離和純化就不適宜瞭。因此,在有機物的純化中重結晶一般隻適用於雜質含量小於5%的物質。此外,有時在有機物的純化中,當一種物質在一些溶劑中的溶解度太大,而在另一些溶劑中的溶解度又太小,不能選擇到一種合適的溶劑時,常使用混合溶劑,以改善該物質的溶解性能。在有機物的結晶和重結晶中常用的混合溶劑有:醇-水、乙酸-水、丙酮-水、吡啶-水、乙醚-甲醇、乙醚-丙酮、乙醚-石油醚、苯-石油醚等。

  無機物提純 在一定溫度下,微溶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形成沉淀(包括晶形和非晶形沉淀)的有關離子濃度(有時又用活度)的乘積是一常數,並稱為溶度積常數(有時又用活度積常數)。如果是不飽和溶液,則有關離子濃度(或活度)乘積小於溶度積常數(或活度積常數),所以就沒有沉淀析出;若有關離子濃度(或活度)乘積大於溶度積常數(或活度積常數),則為過飽和溶液,所以就有沉淀生成。生成的沉淀是晶形沉淀,還是非晶形沉淀,主要決定於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聚集速度是使晶格離子聚集起來生成微小晶核的速度;定向速度是使晶格離子在晶核上有規則地排列成晶格的速度。如果聚集速度小,定向速度大,這時就可得到晶形沉淀;若聚集速度大,定向速度小,就會得到非晶形沉淀。例如,硫酸鋇、草酸鈣等,因定向速度大,所以得到晶形沉淀;氫氧化鐵、氫氧化鋁等,因聚集速度較大而形成非晶形沉淀。

  20世紀初有人研究硫酸鋇沉淀時,提出沉淀顆粒大小隨相對過飽和度的增大而減小,實際上當過飽和度降至某一適當值時,可得最大顆粒。若進一步降低過飽和度,顆粒反而會變小。還有人證明溶解度和顆粒大小之間有如下關系:

式中Μ為分子量;S2S1分別為半徑r2r1的圓球粒子的溶解度;ρ為固體密度;σ為固-液界面的表面張力;R為氣體常數;T為熱力學溫度;α為常數。

  沉淀過程 沉淀過程是一個復雜過程,一般認為晶形沉淀先是構晶離子在過飽和溶液中形成晶核,然後進一步成長為按一定晶格排列的晶形沉淀。晶核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是均相成核作用,即構晶粒子在過飽和溶液中,通過離子的締合作用,自發形成晶核;二是異相成核作用,即溶液中混有固體微粒,在沉淀中這些微粒起著晶種作用,誘導沉淀的形成。有人證明,許多沉淀有誘導期,誘導期I是原始濃度c的指數函數:

式中Kn均為常數。而晶核形成的速率可表示為:

式中N為形成晶核的個數;t為時間;c為原始濃度;p為常數。例如,有人計算硫酸鋇中之p值為4。結晶技術雖為經典法,但至今仍在廣泛應用,除上面所述用於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分離和純化外,還用於一些精密儀器上特殊晶體的制備,例如紅外光譜儀上的氯化鈉、溴化鈉等晶體以及一些結構分析測定中的特有晶體的制備,國防上需要的大晶體的制備等。

  

參考書目

 I.M.科爾索夫等著,南京化工學院分析化學教研組譯:《定量化學分析》,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3。(I.M.Kolthoff &E.B.Sandell,QuantitativeChemical Analysis,4th ed.,Macmillan,London,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