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面天線組成的射電望遠鏡。兩面天線分設在距離為D的基線兩端,它們接收同一個天體“點源”所發出的波長為λ的射電信號,經過等長的傳輸線,使信號在接收機內相加或相乘,則所檢測到的輸出功率,將隨地球自轉而呈現準正、餘弦形狀的幹涉圖形(見射電幹涉儀)。若天體射電波的波前平面與幹涉儀基線的交角為θ,則兩個天線收到的信號的程差將為Dsinθ,從而得出兩路信號之間的相位差

,兩路迭加之後的輸出功率正比於 cos φ。天體的周日運動使 θ隨時間 t而變化,從而使 φ發生變化,產生瞭幹涉圖形 cos φ( t)。這種圖形通常稱為幹涉條紋。如果射電源不是點源,而是具有一定的角徑△ θ,則幹涉儀在同一時間收到的信號將是來自 θθ+△ θ的空間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不同方向的信號成分將有不同的相位差。假設其相應的范圍為 φφ+△ φ,而且這些信號成分的幅度相等,則迭加後的輸出功率將正比於 。與點源的情況(點源即相當於△ φ=0)相比,幹涉條紋的幅度,將按照 隨△ φ的增大而下降。當 △ φ= 2 π時,條紋將完全消失。這說明幹涉儀對大的“面源”是不敏感的。因此,用它來觀測小角徑的射電源時,條紋將不受到背景射電的影響。實際上,迄今相當一部分 射電源的精確定位,是由雙天線幹涉儀完成的。其原理是:當條紋出現峰值時, φ=0,因而可以定出射電源此時處於 θ=0的方向(當然,峰值可以發生在 φ=0, 2 π4 π,…,它們相當於不同的射電源方向,必須用另外的條件來判斷真正的方位)。如果射電源有一定的角徑,通過幹涉條紋的幅度,可估計出角徑的大小。對於基線距離為3,000米左右的幹涉儀,在10厘米左右的波長上,對射電源的位置測量精度可優於1″,但是,測量射電源的細節和前面說過的“面源”,雙天線幹涉儀是無能為力的。

  從

的關系可以看出,當接收機系統的頻帶寬度為△ ν時,△ ν范圍內的各個不同波長的信號也將有不同的相位差,而這種相位差的值 等於 。因此,和前面所說的情況一樣,條紋幅度也會降低。不同的是,當 φ為0時,△ φ也為0。所以,在 θ為0的方向附近,這種由頻寬引起的條紋損失並不嚴重。 φ愈大,損失也愈大。通常使用人工延遲(如加“延遲線”)的辦法,使兩路信號沒有相位差,以消除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