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液相中產生一個可分離的固相的過程,或指從過飽和溶液中析出的難溶物質。沉澱作用表示一個新的凝結相的形成過程,或由於加入沉澱劑使某些離子成為難溶化合物而沉積的過程。例如,以稀硫酸為沉澱劑滴加到鋇鹽溶液中,便可得到硫酸鋇沉澱。產生沉澱的化學反應稱為沉澱反應。

  溶度積常數 物質的沉澱和溶解是一個平衡過程,通常用溶度積常數Ksp來判斷難溶鹽是沉淀還是溶解。溶度積常數是指在一定溫度下,在難溶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組成沉淀的各離子濃度的乘積為一常數。各種難溶鹽有不同的溶解度,通過測定難溶鹽在純水中的溶解度,便可以算出溶度積。它決定瞭從溶液中可分離出組分的限度。以硫酸鋇為例,如溶液中[Ba2+][SO42-]<

,溶液處於不飽和狀態時,肯定不會產生沉淀。如在此溶液中加入硫酸鋇固體,它將會或多或少地溶解。在純的硫酸鋇飽和溶液中,[ Ba 2+][ SO 4 2-]= ,硫酸鋇沉淀與溶液中的 Ba 2+SO 4 2-處於動態平衡,沉淀析出的速度與沉淀溶解的速度相等,且[ Ba 2+]=[ SO 4 2-]。此時若加入含 SO 4 2-的試劑,則 Ba 2+SO 4 2-濃度的乘積便超過瞭溶度積[ Ba 2+][ SO 4 2-]> ,溶液處於過飽和狀態,超過 K sp的部分便會以硫酸鋇的形式析出,直到[ Ba 2+][ SO 4 2-]= K sp為止。但此時[ Ba 2+]不再等於[ SO 4 2-],而是[ Ba 2+]《[ SO 4 2-],並且加入的 SO 4 2-越多,則[ Ba 2+]越小,反之亦然。但平衡時二者之積仍為一常數。 分析化學上經常利用這一關系,以加入一種與組成沉淀相同的離子的辦法,使另一種離子沉淀,直到留在溶液中的部分可以忽略為止。這種由於加入同離子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現象,稱為同離子效應。

  沉淀的結構類型 可分為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兩大類。非晶形沉淀又稱為無定形沉淀或膠狀沉淀。如硫酸鋇是典型的晶形沉淀,Fe2O3·nH2O是典型的非晶形沉淀。它們之間雖無絕對界限,但仍有明顯差異。晶形沉淀顆粒大,直徑約在0.1~1微米之間,內部排列較規則,結構緊密,易於沉降和過濾;非晶形沉淀顆粒很小,其直徑通常小於0.02微米,沒有明顯的晶格,排列雜亂,結構疏松,體積龐大,易吸附雜質,難以過濾,也難以洗幹凈。

  沉淀的形成過程很復雜,至今尚不完全瞭解沉淀形成的機理。實驗證明,沉淀和顆粒的類型、大小,既取決於物質的本性,又取決於沉淀的條件。一般說來,沉淀本身的極性愈強、溶解度愈大,愈容易形成晶形沉淀,如PbSO4BaSO4MgNH4PO4·6H2O、CaC2O4·H2O等;而溶解度很小的 Al2O3·nH2O、Fe2O3·nH2O、金屬硫化物、高價金屬離子的水合氧化物等總是生成無定形沉淀。沉淀顆粒的大小與進行沉淀時構晶離子濃度的大小有關。例如從稀溶液中緩慢沉淀出的硫酸鋇為晶形沉淀,顆粒也較大;而從濃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鋇,顆粒十分細小,甚至可以是膠狀沉淀。

  沉淀條件 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根據不同的沉淀類型選擇不同的沉淀條件,以獲得合乎要求的沉淀。①對於晶形沉淀,主要是創造條件以生成較大的晶粒,避免形成能穿透濾紙的微小結晶。例如要在熱的稀溶液中,在攪拌下慢慢加入稀沉淀劑進行沉淀。沉淀以後,將沉淀與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時間,以使不完整的晶粒轉化為較完整的晶粒,小晶粒轉化為大晶粒,這一過程稱為“陳化”。加熱和攪拌可以縮短陳化的時間。②對於無定形沉淀,主要是加速沉淀微粒凝聚、防止形成膠體溶液,力爭獲得含水少、結構較緊密的沉淀。為此,要在熱的濃溶液中進行沉淀,同時加入大量電解質促使沉淀凝聚,沉淀完畢立即過濾,不必陳化。

  沉淀反應的應用 ①定性分析,經典的定性分析中,一半以上的檢出反應是沉淀反應。例如在Hg2+Tl3+存在時,利用AgCl沉淀的生成檢出Ag+,這個反應幾乎是特效的;②定量分析,利用沉淀反應可以進行重量分析,沉淀反應還是沉淀滴定法的基礎,利用生成難溶的銀鹽,可以測定Cl-Br-I-SCN-Ag+等;③分離方法,在分析化學中,常常利用沉淀反應將欲測組分分離出來,或將其他共存的幹擾組分沉淀下來,然後用過濾或離心法將其分離除去,以消除幹擾,提高測定的準確度。例如用草酸鹽和氟化物沉淀法可將稀土元素與許多共存元素分離。在沉淀分離法中,采用有機沉淀劑是發展方向。有機沉淀劑具有選擇性好、分子量大、獲得的沉淀容易處理等優點。例如丁二肟是測定Ni2+的高選擇性試劑。在含氨介質中,丁二肟與Ni2+生成紅色的沉淀Ni(C4H7N2O2)2,它的組成恒定,溶解度很小,可以在110~120℃烘幹後直接稱量。也可以利用此沉淀反應使Ni2+Co2+Mn2+Zn2+Fe3+Cr3+等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