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大氣、熱和生物等營力的作用下,地殼上部巖體的物質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巖體力學性質的過程和現象(見風化作用)。風化瞭的巖體工程地質性能劣化。因此,在工程地質實踐中研究巖體風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情況下,一定巖體的風化程度具有由表及裏逐漸減弱的規律。為便於有效地利用風化巖體,在工程地質實踐中,根據風化程度一般將巖體的風化部分劃分為3或4帶。分帶的多少因建築物的類型、規模、以及各建設部門的習慣而不同。劃分風化帶帶的方法有多種,可大致歸納為3類:①現場肉眼鑒定。鑒定的主要標志有巖石顏色和礦物晶面光澤的變化、較粗礦物顆粒的變異、裂隙發育程度、錘擊的反響和手控的易碎程度等;②化學或礦物成分的分析鑒定。根據活動性金屬元素的遷移程度或易風化礦物的變異比率判別巖體的風化程度;③物理力學性質的簡易測試。主要方法有風化和新鮮巖石單軸抗壓強度的對比,彈性波在巖體中的傳播速度同其在巖塊中傳播速度的對比,回彈儀測試和點荷載試驗等。

  由於巖體中巖性的不均一性和斷裂的存在,使巖體的風化帶具有不同的結構。隻有在巖性和斷裂分佈較均一的條件下,才能形成厚度比較均勻、符合由淺而深、風化程度逐漸減弱的正常規律的風化帶。風化帶厚度一般為數米至數十米。沿斷裂破碎帶和易風化巖層,可形成風化較劇的夾層。斷層交匯處可形成風化囊。在後兩種情況下,深度可能超過百米。

  對某些在施工開挖期間即可發生明顯風化變異的極易風化的巖體,以及作為有重大紀念意義或重要藝術價值的雕刻工藝品(如紀念碑、大型雕像、建築物裝飾、壁雕等)的巖石,還應研究其風化速度,並采取防止或減緩風化的措施。

  對作為建築物地基的風化巖體,應根據建築物的類型、規模和結構特點充分利用能夠滿足要求(包括經人工處理後)的部分,挖除完全不能利用的部分,以減少施工量和工程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