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存於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地層中,主要由菌、藻類等生物形成的、含礦物質較高的一類可燃有機巖。石煤大多具有高灰、高硫、低發熱量和硬度較大的特徵。因外觀近黑色或黑灰色的巖石而得名。石煤也可稱為高灰分的腐泥無煙煤或藻煤。美國、前蘇聯和歐洲各國的早古生代或更老的地層中,也發現類似的可燃有機巖,但多未構成工業礦床。

  石煤的成分,除有機碳外,灰分較多。灰成分中氧化矽含量普遍較高,多在50~70%之間;氧化鐵、氧化鋁含量較低,多在10%%以下;氧化鈣和氧化鐵變幅大,並含有鉀和磷。石煤的灰熔點一般較低,灰錐的軟化溫度(T2)多在1100~1230℃之間。按石煤的灰分和發熱量,可分為一般石煤和優質石煤兩種:一般石煤的灰分在40~90%,發熱量約在13兆焦/千克以下;優質石煤的灰分多在20~40%之間,發熱量在16~25兆焦/千克,少數可達29兆焦/千克以上。按石煤的結構、構造,分為塊狀、粒狀、鱗片狀和粉狀石煤。按煤中礦物雜質的主次,分為矽質石煤、鈣質石煤等。

  石煤形成於早古生代淺表海或古陸邊緣的海相環境,是由菌藻類等低等生物在靜水環境下形成的腐泥煤類。煤的氫氮比(H/N)為4~7,瀝青抽提與族組分析表明,其原始物質與某些成油原始物質相似。有機組分最大反射率(幹物鏡)Ra,max為13.4~17.5%,處於高變質階段,定名為腐泥無煙煤。

  石煤廣泛分佈於中國南秦嶺區的川北、陜南、鄂西北、豫西南和江南隆起周圍的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省的寒武紀至志留紀地層中,其中以南秦嶺區儲量最豐富,煤質較佳。

  石煤在中國南方缺煤地區不僅可做民用燃料,而且還用於發電、生產煤氣、建材、化肥等以及提取釩、鉬、鎳、鈾、銅、鈷、稀土、磷、鉀等的原料。

  此外,與石煤成因密切有關,而伴生於中國南方早古生代地層中的“碳瀝青煤”,分佈於浙江北部、安徽南部和湖南西部某些古隆起邊緣的斷裂帶中,局部形成有開采價值的資源,如浙江康山、安徽太平、湖南洞口等小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