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礦床地質學傢。1887年6月2日生於美因茲,1962年8月5日卒於弗賴堡附近的須爾登。曾在弗賴堡、慕尼克及吉森等大學學習地質學及礦物學,1909年獲吉森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吉森大學、柏林大學、弗賴堡大學教授,1955年退休。1913年施奈德勳到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研究銅礦的氧化帶及原生帶,首次發現瞭硫鍺銅礦。在非洲期間,他開始瞭礦相學研究,成為礦相學的創始人之一。他還曾觀察過歐、非、北美等洲及土耳其的許多礦床。他研究瞭含銅黑色葉巖的沉積成因,以及細菌或或其他種原始生物在硫化物沉積中的作用,並由此而提出硫的循環。他還認為某些礦床的形成,不僅是純巖漿水熱作用的結果,而且需有大氣降水的介入。這一觀點在一些礦床中已得到證實。此外,他還提出礦床再活化見解,認為古老結晶基底中早已形成的礦床,在以後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可以再活動,甚至轉移到上覆的較新地層中。他的主要著作有《礦床學教程》第一卷《巖漿礦床》(1941—)、《簡明礦床學》(1944)、《世界礦床》第一卷《早期巖漿礦床》(1958)和第二卷《偉晶巖》(19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