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由蛇紋石化超鎂鐵巖、基性侵入雜巖和基性熔巖以及海相沉積物構成的巖套。又稱蛇綠巖套。

  ophiolite一詞,由法國A.-T.佈龍尼亞於1827年提出,它的希臘文含義是蛇紋狀巖石,中文曾音譯為“奧菲奧巖”。

  蛇綠巖的代表性層序自下而上是:橄欖巖、輝長巖、席狀基性巖牆和基性熔巖以及海相沉積物。其中橄欖巖和輝長巖在層序上可以重複多次;常見的橄欖巖是方輝橄欖巖,其次是純橄巖,它們呈他形粒狀狀變晶結構和變質組構,因此又稱它們為變質橄欖巖,可含尖晶石二輝橄欖巖碎塊和輝長巖透鏡體,前者代表未熔出玄武巖漿的上地幔殘留體,後者代表熔出的玄武巖巖漿結晶相。因此,變質橄欖巖(特別是方輝橄欖巖),可能是熔出玄武巖漿後的上地幔殘塊。在構造運動中,由於上覆巖層中水的釋放,橄欖巖普遍受蛇紋石化,從而降低密度,易於抬起和塑性變形,發生顯著構造位移。輝長巖是巖漿結晶相,未變形或弱變形,由於巖漿堆晶作用,可具堆晶結構,形成層狀輝長巖,其下可以出現含橄欖石的超鎂鐵巖(如各種輝石巖、橄欖巖和鉻鐵礦透鏡體),其上則可出現閃長巖、英雲閃長巖和(或)更長花崗巖。席狀巖墻和熔巖的成分與輝長巖相仿。巖墻的數量不定,有多有少,甚至缺失;如有發育,其量自下而上遞減。已證實,眾多巖墻的出現一般指示洋底緩慢擴張和張力帶的存在。熔巖的成分一般為海相玄武巖,其中有的是洋脊玄武巖,有的是洋底玄武巖或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環境的玄武巖,其成分和地球化學特征隨當時噴發環境而異;有時具枕狀構造(見細碧巖);此外,還可有角斑質熔巖。上述火成巖之上的沉積剖面為泥質和砂質巖石,可含燧石和石灰巖。

  據上述蛇綠巖的代表性層序,現已廣泛認為,蛇綠巖是貼附於大陸邊緣或島弧上的洋殼碎片、因為世界各地蛇綠巖層序有大的相似性,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與現代洋底層序(據挖掘出來的洋底巖石和地球物理資料)對比。然而,由於洋殼的消減作用、構造侵位或逆掩推覆,使蛇綠巖的分佈數量少,面積小(不足洋殼的十萬分之一),並使蛇綠巖層序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以致在某些地段隻能見到該層序的部分組成或雜亂堆積的混雜巖塊。

  蛇綠巖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後盆地、弧前盆地、島弧或活動大陸邊緣等構造環境。現在大陸上發現的蛇綠巖,多數是大陸裂解或弧間擴張的產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綠巖。

  與蛇綠巖深成巖漿作用有關的礦產是鉻、鉑、金、鎳;當噴射的富金屬鹵水與海水反應,在低窪地可形成鐵、銅、錳礦床。此外,蛇綠巖中普遍伴生的蛇紋石,是重要的非金屬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