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解程度的、鬆軟的植物殘體堆積物,其有機質含量占30%以上。泥炭是煤的前身,也是腐殖煤系列的第一個成員,有的也稱泥煤或草炭,是在泥炭沼澤中堆積的。泥炭形成以後,在上覆沉積物的壓力及進一步菌解條件下,經過壓緊和脫水變為褐煤。當褐煤繼續受到地下溫度和壓力作用時,經煤化作用形成煙煤、無煙煤。

  性質 泥炭呈塊體,含水量一般為80~90%,泥炭的比重一般為1.20~1.60,中國泥炭的的發熱量,多數為9.50~15.0兆焦/千克。泥炭質地松軟,容易燃燒。分解度較低的泥炭多呈淺棕色和淺褐色,含有大量植物殘體;分解度較高的泥炭多呈黑褐色和黑色,質地較硬,腐殖酸含量增高,植物殘體不易辨認。泥炭中的有機質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腐殖酸、瀝青物質等。泥炭中腐殖酸含量常為10~30%,高者可達70%以上。泥炭中的無機物主要是粘土、石英和其他礦物雜質。中國泥炭磷含量常見值為0.04~0.17%;鉀含量為0.5~1.3%。此外,氮的含量為1.5~2.0%。有的泥炭中還含有鍺、鎵、釩等稀散元素。有些泥炭的含油率很高,可達5~14%。

  泥炭的形成是植物、水文、地貌和氣候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並受大地構造條件的制約。

  分佈特點 ①泥炭分佈的普遍性。地球表面凡是有水和植物生長的地方,隻要具有適於保存植物遺體的堆積條件,不論熱帶、溫帶或寒帶,都能形成泥炭。除南極洲尚未發現泥炭外,其他各大洲都有泥炭分佈。②泥炭的富集具有地帶性。即從高緯度區到低緯度區泥炭富集程度迅速遞減。據統計,全世界4264億噸泥炭,85%分佈在緯度較高的溫寒帶濕潤和半濕潤氣候區。這表明泥炭的堆積受緯向氣候帶的影響很大,泥炭的積累速度不但取決於植物的生長速度,更重要的是受植物殘體的分解速度的制約。低緯度區因氣候濕熱,使植物遺體大部分解,隻有在長年積水或覆蓋條件較好的場所才能保存。③泥炭分佈的非地帶性。是指在地形和氣候復雜的山區,泥炭的分佈受地區性地形和氣候的影響非常明顯,這種因素常常控制瞭泥炭礦帶或礦體的展佈。例如山脈向海一側因海風導致多雨,氣候涼爽潮濕,為泥炭堆積提供瞭有利條件,而山脈的背海一側常不利於泥炭的形成。中國東北大興安嶺東坡、太行山東麓就有較多的泥炭。但有時海風也會成為不利因素,山東榮成地區,經常受渤海灣海風的侵襲,使該區北部的濱海平原區乃至中部山脈的北坡,佈滿瞭海風帶來的細沙,破壞瞭泥炭沼澤發育的環境。而中部山脈因阻擋瞭風沙的侵襲,在南部的榮成灣沿岸發育瞭一系列的泥炭沼澤,堆積瞭豐富的泥炭和腐泥。在西北的祁連山北麓,雖然氣候幹旱,但由於冰雪溶化水的補給,在山前沼澤地帶適於泥炭堆積。

  在同一緯度帶內,隨著地勢的增高,氣候涼濕,也會促使泥炭堆積。中國最大的沼澤是四川省若爾蓋沼澤,海拔高達3400~3600米,年平均氣溫0.6~1.2℃,年降雨日長達150天左右,因此對植物生長和泥炭堆積具有優越的條件。在約30萬公頃范圍內,在寬谷谷底、階地及湖濱窪地廣泛發育瞭厚2~10米的泥炭,總儲量達20多億噸(自然幹重)。

  泥炭的生成環境是復雜的,就中國而言,具有一定規模的泥炭礦床,多發育在湖盆環境中,這類礦床約占全國泥炭資源的65%;發育於河流兩側的河漫灘或廢棄河道(包括牛軛湖)中的泥炭礦床,也是中國較重要的泥炭成礦類型,這類礦床約占全國的20%。其他礦床約占15%。

  用途 泥炭可用作農肥,制作腐殖酸類復合肥料;可廣泛用於工業,如發電、釀酒、制陶、醫藥以及建築材料;可從泥炭中提取多種化工產品;泥炭還可用作果木、蔬菜的培植土、花卉的營養缽等。

  泥炭是近代聚煤作用的產物。由植物轉變為泥炭,再進一步變成各種煤。這種轉化作用,自地球上出現植物以來就在進行著。所以,研究從植物-泥炭-煤的變化過程中的地質、地理、植物和氣候諸因素的特點,以及這一轉化過程中的物理、化學、地球化學條件等,有助於人類認識泥炭和煤的富集規律,有效地發現和合理地利用煤炭資源。

  

參考書目

柴岫主編:《泥炭地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90。

韓德馨、楊起主編:《中國煤田地質學》(下冊),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

尹善春等著:《中國泥炭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地質出版社,北京,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