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上沉積瞭含煤巖系的盆地,即發生聚煤作用的盆地。現今存在的煤田由於受後期形變和長期的剝蝕作用,面積小於聚煤盆地,其邊界大多是侵蝕邊界,很少保留原來聚煤盆地的沉積邊界,因此,煤田的面積都小於聚煤盆地。有的大型聚煤盆地經歷地史時期的長期改造可以形成若幹個煤田,例如山西省的大同煤田、太原西山煤田和沁水煤田,在石炭-二疊紀聚煤期都屬於同一聚煤盆地。因此,在進行煤田預測和尋找新煤田時,可以根據各種環境標誌重建原來聚煤盆地的範圍。

  聚煤盆地有多種類型,其性質特征各異。反映聚煤盆地特征的基本要素是:①盆地的外部幾何形態和內部結構形態,內部結構形態是指構成盆地的地層單元的形態及其相互關系;②盆地的沉積充填特征,即巖性、巖相類型和空間配置關系;③盆地構造樣式和基底構造格架;④盆地的沉降特征,通常用地層厚度來判斷;⑤含煤特征,包括煤層和煤質兩個方面。

  聚煤盆地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成因的和非構造成因的兩種。

  構造成因的聚煤盆地是巖石圈形變的產物,通常分為拗陷型盆地和斷陷型盆地兩種基本類型:

  ①拗陷型盆地。其底面呈波狀起伏,故又稱波狀拗陷型聚煤盆地(圖1)。

盆地中含煤巖系和煤層的厚度、巖性是漸變的。盆地面積大小不等,由十幾平方公裡到100萬平方公裡以上。盆地或呈寬廣開闊狀或呈狹長槽狀,如中國華北石炭-二疊紀聚煤盆地的寬度在900公裡以上;東南沿海各省晚三疊世聚煤盆地則呈狹長槽狀。根據盆地橫斷面的形態可分為對稱的和不對稱的,這取決於盆地拗陷軸的位置。上述盆地的演化過程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前階段盆地面積由小到大,逐漸擴張,沉積地層依次超覆;後階段則發生分化和退覆。盆地的沉積中心和 富煤帶的位置亦常發生遷移。世界上煤儲量的絕大部分形成於拗陷型盆地。

  ②斷陷型盆地。它的形成與裂陷作用有關(圖2),

盆地的底界面是不連貫的,基底常由一系列鑲嵌狀的斷塊構成,斷塊交界處呈階梯狀突變,斷塊相互間的差異運動,引起盆地內部的沉積分異,常比波狀拗陷內的沉降分異為大,使煤系厚度、巖性、巖相以及含煤性等的變化顯著, 煤層對比困難。盆地常有兩種亞型,一種是單側有控制性斷裂,使盆地呈箕狀(圖2a);一種是雙側有控制性斷裂,屬於地塹式斷陷(圖2b)。斷陷盆地的邊緣斷裂是同生的,內側有洪積扇帶存在。盆地外形多呈狹長條狀,寬度僅數公裡到數十公裡。盆地的展佈方向取決於盆緣斷裂的方向,盆地常成群出現。在斷塊沉降速度適於植物遺體堆積速度地帶常形成數十米到100米以上的巨厚煤層。富煤帶含煤密度很高,剝采比較小時,適於露天開采,如阜新和霍林河盆地。

  盆地演化過程中其基本類型和形態常發生轉化。斷陷轉化為拗陷是較普遍的現象。從而形成復雜類型的盆地(圖3)。

  非構造成因的聚煤盆地有多種類型,河流、冰川作用造成的侵蝕盆地。此外,在古火山口窪地形成湖沼而形成聚煤盆地。鹽丘發育的地方,巖鹽溶解流失後,地面發生沉降,亦可形成聚煤盆地。非構造成因的聚煤盆地大多規模較小,含煤巖系很薄,難於形成大規模煤聚積。

  聚煤盆地的總體特征與大地構造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常以盆地的大地構造性質為成因分類的基礎。資源潛力最大的聚煤盆地類型是:

  ①地臺內拗陷盆地。也稱克拉通內盆地,如中國的華北石炭-二疊紀盆地,大同侏羅紀盆地,美國的密執安和伊利諾伊石炭紀盆地。

  ②前陸盆地。此種盆地分佈於造山帶和大陸地塊之間,世界上許多特大型煤盆地如阿伯拉契亞石炭紀盆地、連斯克白堊紀盆地等屬於此類。

  ③裂陷槽盆地。此種盆地分佈於大陸地塊邊緣,與造山帶斜交,如蘇聯的頓涅茨盆地。

  ④斷陷盆地和裂谷。斷陷盆地面積並不很大,但常有巨厚煤層發育,盆地又常成群出現,如中國東北部阜新和霍林河中生代煤盆地。裂谷是大型的復式斷陷,德國下萊茵煤盆地即萊茵第三紀裂谷系的組成部分。

  

參考書目

武漢地質學院煤田教研室編:《煤田地質學》上冊,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