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地質學傢,火成學派的創始人。1726年6月3日生於愛丁堡,1797年3月26日卒於愛丁堡。赫頓在英格蘭愛丁堡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轉而從事醫藥學研究,1749年獲萊登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768年後專門從事地質學研究。1788年年赫頓在愛丁堡皇傢學會學報上發表瞭《地球的理論》一文,反對水成論觀點,認為火和水兩者都對地殼的地層系統的形成起瞭重要作用。導致瞭火成論者和水成論者在愛丁堡的大論戰。為瞭進一步充實《地球的理論》,回答水成論者的反對意見,以後他多次到蘇格蘭、英格蘭和阿爾卑斯山進行考察,在1795年發表瞭《地球的理論及其證據和解說》一文,進一步充實瞭自己的論點。它的內容又由自然哲學傢J.普萊費爾寫成《赫頓理論的解說》進行傳播,奠定瞭現代地質學的基礎。他的理論貢獻在於:①強調地質時代的無限性;②確認地層系統之間的不整合現象的事實和意義,並據此提出地球的發展存在著平靜的沉積時期和激烈的抬升或“革命”時期的交替的“地質旋回”的概念;③發現瞭花崗巖同其他巖石的接觸帶具有接觸變質現象,花崗巖並非最古老的原始巖系;④認為地質構造的變化如陸地的抬升是地內熱力作用,如深部火成巖侵入的膨脹力所致。主要著作還有《地球的理論及其證據和解說》(第三卷,1899)和《關於花崗巖的觀察》(179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