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氣體火花放電原理而製成的帶電粒子徑跡探測器。它是1959年由日本人福井崇時和宮本重德發明的。

  工作原理 在充有某種工作氣體(一般為標準壓力左右的惰性氣體加上適當的其他氣體的混合物)的容器裏放置兩組互相交替的電極、其中一組接脈衝高電壓(10~20kV),另一組接地。當帶電粒子通過這個容器時,由觸發線路給出的符合信號把高壓脈衝加到這兩組電極之間。因此,在氣體中剛被帶電粒子產生生的電離電子在電場中被加速而產生雪崩式電離,繼而發展成火花擊穿。此時利用光學照相方法把一系列火花(因而代表所通過的帶電粒子的徑跡)記錄下來。這種裝置稱為光學火花室。由於第一個火花室的電極是兩組平板,所以又叫平板火花室。

  特性 光學火花室的空間精度可達0.2~1.0mm,靈敏時間為1μs左右。用普通照相方法時,其死時間約0.1s,用電視錄像時,其死時間可以小到幾十毫秒。徑跡與電場方向夾角小於45°。如果把兩電極之間的距離加大到幾十厘米並用很高的電壓(幾百千伏)脈沖,則所得的粒子徑跡與電場方向的夾角可大於45°,這叫寬間隙火花室。火花除瞭發光之外還發聲。用傳聲器進行記錄的火花室稱為聲學火花室。火花放電時也產生電流。如果電極由很多根金屬絲組成,則在兩個電極的兩根絲之間產生的電流可以通過例如磁致伸縮鈷鐵絲“讀出”,並通過計算機直接給出帶電粒子的數據,這稱為絲火花室。在絲火花室和正比計數器的基礎上發展成瞭多絲正比室和漂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