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1906年12月 1日生於浙江省紹興縣,逝於1988年。他的父親是中國著名教育學傢蔡元培。幼少年時期隨父母幾次去德、法等國。1928年畢業於比利時沙勒羅瓦專門學校機械系,1929年畢業於法國格勒諾佈爾電工學院電機機系,1930年獲得巴黎理學院物理學學士學位。1931年到法國強電磁體實驗室(貝爾維尤)從事研究工作。1955年到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薩克萊)工作;同年還參加瞭法國國傢物理學博士論文答辯會。他長期留居法國從事磁學研究和強電磁體設計工作等,曾幾次回國。1934年獲得法國研究發明局銀質獎章,1947年獲得埃梅·貝爾泰獎。

  蔡柏齡對磁學的研究工作主要有:①氣態和液態分子的磁性和磁光性質;②多種反鐵磁性固體鹽類的磁性與溫度關系;③大型電磁體的設計研究和強電流的測量等。蔡柏齡在1936~1938年研究過氣態一氧化氮、氧和氦的磁(致)雙折射和磁(致)法拉第旋轉,及液態一氧化氮的磁化率。而後直到60年代,他主要致力於第4周期中過渡金屬(如錳、鐵、鈷、鎳、銅等)的氧化物、鹵化物和碳酸鹽等的多晶體和單晶體的磁化率與溫度關系的研究,從實驗上最早發現瞭其中多種化合物的磁化率-溫度曲線出現最大值的反鐵磁特性,也是最早把反鐵磁性理論應用於解釋這些化合物磁性的學者之一,對早期反鐵磁性研究有重要貢獻。此外,還參加瞭法國“土星”質子同步加速器用的電磁體(1960)和大型氣泡室的電磁體(1963)的設計、大型永磁體(1947)和高梯度磁場(1947)的設計,以及采用磁位計法測量強電流(30kA,1939)等工作。蔡柏齡在 30多年中發表的學術論文約30篇,主要有:《NO的磁旋轉》(1936)、《壓縮的NO的磁雙折射和He的磁旋轉》(1937)、《MnO的磁化率轉變點》(1938)、《MnF2的低溫磁化率》(1939)、《鈦鐵礦(TiFeO3)天然晶體的主磁化率》(1956)、《鈷的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的主磁化率》(1960)、《氯化亞鐵的主磁化強度》(1967)和《“土星”質子同步加速器用的電磁體》(196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