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科(Ranunculaceae)烏頭屬多年生草本。塊根供藥用,花供觀賞。在中國分佈甚廣,也見於越南北部。據《國語》載,中國春秋時期已用烏頭作毒藥用。11世紀時四川彰明一帶已有栽培。宋蘇頌《圖經本草》和楊天惠《彰明附子記》中都有記述。現四川江油、安縣一帶仍為主要產區,湖北、陝西等省也有栽培。

  烏頭的塊根呈倒圓錐形,常側生一至數個同形側根,栽培的側根甚肥大。莖高60~150釐米,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五角形,,3深裂,側裂片又2裂。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上亦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夏秋開花,萼片5枚呈花瓣狀,青紫色,上方1片高盔狀,花瓣2枚,有長爪。聚合骨葖果3~5個。種子多數。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充足陽光。適宜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最好選擇灌溉和排水良好的平壩地種植。忌連作。主要用塊根繁殖。四川省主產區種用塊根大都來源於安縣、平武、青川等縣的高寒山區,多為野生或半野生,藥農稱“烏藥”。“烏藥”經過培育後挖取較大者,於12月中旬種植,翌年2月中旬左右出苗。4月上旬、5月中旬各進行1次修根,每株僅留1~2個生長良好的側根,並及時摘頂、除芽。7月間即可收獲。主根(母根)入藥稱“川烏”或“烏頭”,側根(子根)入藥稱“附子”。病蟲害有白絹病、葉斑病、根結線蟲、蠐螬等。

烏頭

  烏頭塊根內含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塔拉地薩敏、川烏頭堿甲、川烏頭堿乙、棍掌堿、去甲豬毛菜堿等成分。其中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為毒性很強的雙脂類生物堿,因此烏頭、附子供藥用時必須經過炮制,減少總生物堿及雙脂類生物堿的含量,降低毒性。中藥川烏能祛風濕、散寒、止痛。主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心腹冷痛。附子除具川烏相同功能外,又能回陽補火,治亡陽虛脫、畏寒肢冷、腎虛水腫及脾胃虛寒、腹痛、吐瀉等癥。使用時必須久煎,孕婦忌服。加工後的熟附片煎劑,有鎮痛和抗炎作用,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對冠狀血管有擴張作用,並具強心作用。生烏頭塊根細粉制劑可用於粘膜表面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