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Euphorbiaceae)烏桕屬落葉喬木。重要工業用木本油料樹種。又名桕子、木子。烏桕屬共約120種,主產熱帶及亞熱帶。中國有10種,栽培利用已有1400年以上的歷史。6世紀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有記載。17世紀初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詳述瞭烏桕的利用和栽培管理技術。

  形態特徵 樹冠近球形。小枝細。葉近菱形或菱狀卵形,葉柄頂端具2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33朵形成小聚傘花序,再集生為葇荑狀復花序,雌花通常5~15,生於花序的下部。蒴果近扁球形,熟時黑褐色。種子黑色,外被白蠟,固著於中軸上,經冬不落(見圖)。

烏桕

  品種和分佈 按開花習性和果序特點,區分為葡萄桕(S.sebiferumvar.conferticarpum)和雞爪桕(S.sebiferumvar.laxicarpum) 兩個變種。葡萄桕隻具有一種花序,開一次花,雌雄同穗,下部為雌花,上部為雄花。果實在果梗上排列緊密成串,形似葡萄。雞爪桕具有兩種花序,開兩次花,第一次開的為雄花序,當第一次花序即將凋萎時,再在一次花序基部直接抽出數個兩次花序,基部著生雌花,上部著生雄花,由於在這種兩次花序上結果,形成多杈果序,狀如雞爪。但也有少數單株兼有葡萄桕與雞爪桕的開花結果習性。由於烏桕栽培歷史悠久,栽培地區廣,以及異花授粉等原因,形成瞭許多農傢品種,如長穗葡萄桕、大粒雞爪桕、小粒雞爪桕、壽桃桕、銅錘桕、大粒葡萄桕、小粒葡萄桕、鉤頭桕等。20世紀70年代,浙江省選育的4個優良無性系品種:分水葡萄桕1號,選桕1號、選桕2號和銅錘桕11號。具有產量高、速生、早實、子粒大、蠟質厚、出油率高等優點。

  烏梅在中國黃河流域以南18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分佈,栽培中心區域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垂直分佈在長江流域的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可達海拔600~800米,在雲南可達1850米。美國、印度、日本也有少量栽培。

  生物學特性 烏桕適於高溫、多濕、短日照的生態條件,其中心產區年平均氣溫在16~19℃之間,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土壤以江、河、湖兩岸的沖積土為好,其次是深厚而熟化的紅壤和紫色土。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較強(pH5.5~8),在土壤含鹽量0.3%以下的海塗地栽培,生長結果尚正常。在水旁種植,連續淹水1個月而無異常表現。此外,烏桕對有毒氣體氟化氫的為害有較強的抗性。

  栽培技術 選15~40年生的實生樹作為采種母樹。種子經去蠟處理後,3月條播育苗,每畝播種量7千克左右。一年生苗高達1米左右,根徑0.7~1.2厘米時可用作砧木。嫁接容易成活,2~4月用切腹接法最好,操作簡便,不用綁紮,工效高,生長快,成活率可達90%。除枝接外,還可在夏、秋采用芽接。建立良種采穗圃,大量繁殖嫁接苗造林,是迅速提高烏桕大面積平衡高產,實現栽培品種化的基本措施。

  烏桕造林一般每畝栽植30株左右,株行距4~6米。田邊、地角零星植樹8~10米。凡在低山丘陵與河灘上成片種植的烏桕林,一般都間種農作物。正確的采收方式是短截結果枝,即將果穗連同細小的果枝一起剪下,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這樣既可采收桕子,又有修剪作用。葡萄桕留下的結果母枝以粗度6~8.5毫米、長度10~18厘米,雞爪桕以粗度在6~9.5毫米、長度8~15厘米為宜。采收時,截枝強度應掌握“弱枝強剪,強枝弱剪,幼樹、壯樹弱剪,老樹、弱樹強剪”的原則。

  烏桕黃毒蛾是烏桕的最主要的食葉害蟲,其他害蟲有油茶尺蠖、油桐尺蠖及烏桕長足象等。

  用途 烏桕種子外被一層蠟皮可取桕脂(皮油),種仁可榨桕油(梓油)。前者為固體油,後者為液體油,都是重要的化工產品原料。每100千克種子可榨桕脂(皮油)24~26千克,桕油16~17千克。桕脂在常溫下是白色無臭的蠟狀固體,常用於制造肥皂、蠟紙、護膚脂、金屬塗擦劑、固體酒精等,也是制造硬脂酸的優質原料。桕脂中含有14%左右的甘油,是制取環氧樹脂和硝化甘油的原料。桕油是一種幹性油,所含脂肪酸成分主要為亞麻子油酸和次亞麻子油酸,是油漆、油墨的重要原料。桕脂富含特殊結構的P-O-P甘油三酸脂,其性質與天然可可脂近似,可用來制取類可可脂CBE,用於制作巧克力和高級糖果、蛋糕等。桕餅可作飼料和燃料,也是優質有機肥料。果殼、子殼可制糠醛和活性炭。烏桕木材紋理致密,堅韌耐用,可作傢具、農具和雕刻等用。花為良好的蜜源。烏桕耐水濕,抗風力強,能抗大氣污染;樹形優美,秋季紅葉,是行道樹、庭園綠化及堤岸造林的優良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