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鮋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魚科(Cot-tidae)松江鱸屬。又名四鰓鱸。因鰓蓋膜具橙紅色帶紋似鰓,“四鰓”俱紅,故名。中國四大淡水名貴食用魚之一,以上海松江縣所產者最為著名。松江鱸鮮嫩味美,古今馳名。《本草綱目》載:“吳人獻淞江鱸鱠於隋煬帝。帝曰:金齏玉鱠,東南佳味也。”其他如清代的《江南魚鱗品》及有關縣誌等也有關於松江鱸的記載。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和菲律賓等地。中國北自渤海、南至江蘇、浙江、福建及臺灣海峽沿海均有出產。

  形態 體延長,前部平扁,尾部稍側扁。頭寬大,棘和棱為皮膜所覆蓋。前鰓蓋骨具4棘,上棘端部鉤狀上彎,第四棘向前。體無鱗,被粒狀或細刺狀皮突。背鰭鰭棘部和鰭條部連續,胸鰭寬大。體褐黃色,體側具5~6暗色橫紋,鰓蓋膜和臀鰭基底橙紅色。(見彩圖)

松江鱸 唐慶瑜繪

  生物學特性 松江鱸為降海產卵小型魚類,每年4~6月幼魚由海溯河生長肥育,棲息於清澈流水的底層。日間潛伏,夜晚活動。幼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成魚捕食蝦類和小魚。1齡即達性成熟,而後進行降海產卵洄遊。在松江等地區,親魚於每年11月開始遊向淺海。一般雄魚先抵產卵場,鉆入洞穴中等待雌魚前來產卵。黃海南部蠣牙礁是松江鱸的產卵場之一。該礁長約15公裡,寬約1公裡,位於潮間帶。松江鱸在牡蠣堆成的洞穴中繁殖,洞穴的底部覆蓋少量泥沙;洞口多數朝南;有的洞口潮退後僅留少量海水,有的無水,但較潮濕,所產卵粘在洞穴頂壁。雌魚產卵後離去,雄魚留守洞穴保護卵塊。產卵期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懷卵量5100~12800粒,卵粘結成塊,呈淡黃色、橘黃色或橘紅色,卵徑1.48~1.58毫米。繁殖時的水溫為4~5℃,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逐漸上升至14℃左右;滿潮的鹽度為30~32;約經26天孵化為仔魚。初孵仔魚全長5.3~6.3毫米,常靜臥水底,偶作垂直運動。仔魚出膜後,卵黃囊約需14天吸收完畢。幼魚生長迅速,2個月平均長度增加3.2倍。成魚體長約150毫米,體重在100克以下。

  生產 上海地區松江鱸的漁期一般在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漁具以籪為主,在籪底設置籃簍進行捕撈。松江鱸出水易死,但以濕礱糠拌之,可存活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