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水土流失和合理利用山區水土資源,應用工程原理修築的各項設施。主要包括坡面治理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及河道護岸工程。工程設施與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牧業技術措施構成完整的綜合治理體系(見水土保持)。

  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又可分為:①梯田工程。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成的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農田。修建梯田是山區、丘陵區最重要的一種水土保持措施。②坡坡面蓄水工程。為攔蓄坡面地表徑流而修建的蓄水工程,主要有旱井和澇池。旱井也稱水窖,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缺水或苦水地區存蓄雨水、雪水的一種設施。在地邊路旁、村院附近水流匯集的地方開挖旱井,其內壁與底部均有防滲設施。窖水除供人、畜飲用外,有時還可供抗旱點播用水。旱井的容積根據不同類型土地的徑流量確定,一般大的有40~50立方米,小的為20~30立方米。澇池也稱陂塘,多修在村莊附近、路旁、山坡淺凹地等集流處。根據地形和土質條件,用石料壘砌或就地挖深,並采取防滲措施。澇池以圓形為多,設進水口、放水口和溢洪道,澇池可以蓄水防洪,供人、畜用水和灌溉農田。③山坡截流溝。在坡地沿等高線修建,用以攔截和排出坡面水流。截流溝在坡面上的佈置應使兩截流溝之間的坡面徑流速度小於臨界速度,以減輕徑流沖力,防止水土流失。

  溝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下述幾種。

  溝頂防護工程 其作用是防止因徑流沖淘而引起的溝頂前進、溝底下切和溝岸擴展,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對農田、村莊、道路的切割破壞。可分為蓄水式和泄水式兩類。蓄水式工程是根據土壤情況、溝壁高低和溝頂形狀在頂部修的攔水溝埂或埂墻澇池。當溝頂上部來水量過大或土質不宜修蓄水式工程時,則可修懸臂式或臺階式泄水工程,將溝頂上方來水直接渲泄入溝。無論采用哪種溝頂防護工程,都應結合造林種草等生物措施,才能有效地發揮水土保持作用。

  溝道蓄水工程 又名小型水庫。其作用是削弱洪峰,防止山洪為害,滿足人、畜用水及農田灌溉的需要。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下的水庫屬水土保持工程。選定庫址時應註意:①蓄水量大,藻溉條件好,淹沒損失小,污染及淤積危險小;②施工便利,取料方便,水庫壩址谷口狹窄,庫址地形開闊;③有適於修溢洪道及泄水洞的地形及地質條件;④庫址及兩岸基巖透水性小,避免有石縫或較厚的礫石層。

  引洪漫地工程 其作用是削減山區溪流的洪峰流量,利用山洪中挾帶的泥沙和有機物淤墊坡地。主要有3種方式:①溝道引洪。洪水較大的溝道多采用渠首無壩引水。在溝道凹岸處開引洪口,沿渠口向上遊修建導流堤,引水口比溝底高0.3~0.5米,以減少入渠沙卵石,比降一般為1/100左右。②引坡面洪水漫地。在坡窪和支、毛渠地段,利用坡窪、村莊、道路的小股洪水漫地。③河道引洪漫地。在河道較寬、灘地多的河流兩岸,或在溪流的沖積扇地帶,結合整治河道,淤灘漫地。先在灘地上修圍堤,臨河一側修順河壩或丁壩,然後沿引洪口向上修導流壩或溢流壩。引流堤與水流方向的夾角成10°~12°,以減緩水流沖刷。

  山洪、泥石流排導工程 又稱排洪道、異流堤。其作用是防止山洪、泥石流為害,開發利用荒溪沖積扇,發展農業生產。有4種平面佈置形式:①向中部排。排導溝經沖積扇中部把山洪直接排入下一級河道。排導溝的出口與河流大致正交,居民區或農田分佈在兩側。②向下遊排。將排導溝修在沖積扇靠下級河道下遊的一側,排導溝的出口與大河斜交。③向上遊排。將排導溝佈置在沖積扇靠下遊河道上遊一側,排導溝流向與下級河道成鈍角相交。④橫向排。在溝口修築橫向排導溝,把數條河道的山洪匯集到一條主幹溝並選擇適當的地方排入大河。上述4種排導方式中,第1及第2種方式適用於具有泥石流發生危險的荒溪;第3及第4種方式適用於山洪荒溪。

  此外,谷坊、攔沙壩、淤地壩也是常見的溝道治理工程。

  河道護岸工程 簡稱護岸工程。是防止河道、溝道、水庫沿岸側向沖刷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對於保護河道兩岸的耕地、道路及建築物、穩定河床等具有重要作用(見河道護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