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科(Taxodiaceae)水杉屬落葉喬木。中國特有樹種。

  形態特徵 樹高可達40~50米,胸徑達2米以上。葉對生、線形、扁平、柔軟、淡綠色,在脫落性小枝上列成羽狀,冬季與之俱落。雌雄同株,雄球花單生葉腋,呈總狀或圓錐狀著生;雌球花單生或對生,珠鱗交互對生。毬果有長柄,下垂、近圓形或長圓形,長1.5~1.6釐米,微具四棱,種鱗木質、盾形。種子倒卵形,長約6毫米,扁平,周圍有有窄翅。(見彩圖)

水杉

  分佈 最古老的水杉屬植物化石出現於中生代白堊紀沉積地層,當時這一類植物約有10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到第三紀早期它們由南向北遷移,到達北極地區,其後由於氣候的巨大變化,又向南遷移,在亞洲東部到達中國的東北、朝鮮、日本。但經過第四紀冰期以後,它們幾乎全部絕滅。20世紀40年代,中國科學傢在中國的四川、湖北和湖南邊境發現尚有留存,並加以鑒定,使這個曾被認為早已在世界上絕跡的“孑遺植物”迅速傳播於世界,被譽為“活化石”。水杉的原產地在湖北省利川縣、四川省石柱縣和湖南省龍山縣相鄰的地區,集中分佈在利川縣西部的小河鎮周圍,方圓僅600平方公裡的局限范圍內。現栽培范圍已擴大至北起北京、遼寧南部,南及廣東和廣西、雲貴高原,東臨東海、黃海之濱和臺灣,西至四川盆地的遼闊地區,並已成為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的重要造林樹種;同時已被引種至亞、非、歐、美等50多個國傢和地區。

  特性 水杉喜光。生長良好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大致為12~20℃,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左右的華北地區,幹旱季節如能及時灌溉,也能正常生長。水杉在原產地主要分佈在河灘沖積土及由侏羅紀沙巖發育的山地黃壤和紫色土上。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須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尤喜濕潤,對土壤水分不足的反應非常敏感。在地下水位過高,長期滯水的低濕地,也生長不良。有一定的抗鹽堿能力,在含鹽量0.2%的輕鹽堿地上能正常生長。

  營造技術 生長迅速是水杉的主要優點之一。在原產地,樹高連年生長最高峰出現在10~15年,在50年以前一般均能保持在60~80厘米左右。胸徑生長在20年以後增長較快,一般保持在1.3~1.6厘米左右,連年生長最高峰出現在20~25年,80~100年以後趨於緩慢。開始結實的年齡較晚,雖早期能出現雌球花,但雄球花一般要到20年後才能正常形成,40~60年大量結實,迄100年而不衰,仍可產生出高質量的種子。2~3月開花,10~11月球果成熟。種子千粒重1.75~2.28克,每千克約43~56萬粒;有胚率很低,發芽率僅5~10%。發芽適宜溫度為18~25℃,宜在春季土溫達到12℃以上時播種,每畝播種量0.75~1.50千克。1年生苗高可達40厘米,地徑0.8厘米以上,在生長較好的情況下,苗高可達70~100厘米。扦插育苗是加速繁殖水杉的有效途徑。一般在春季用發育健壯的1年生成熟枝進行硬枝扦插,插穗長10~14厘米,每畝扦插2~3萬株。用幼齡母樹的枝條扦插,成活率可達到80%以上。夏插是在初夏用帶葉嫩枝扦插,具有生根快、成活率高、當年可以成苗的優點,但由於氣溫高,插後要加強水分管理。此外,也可在初秋可半成熟枝的梢端進行扦插,此時冬芽已形成,插後當年不再萌發新枝,而是完成生根、冬芽發育和苗幹木質化的過程,翌春移植後培育成苗。由於水杉生長迅速,主幹通直,頂端優勢較強,造林密度不宜過大。可采用2×3米的株行距,每畝110株。到10~15年時進行第一次間伐。單行栽植可采用2米株距。造林苗木以2年生的移植苗為好,苗高1~1.5米,地徑2~3厘米。從晚秋到初春均可栽植,但以冬末為最好。病蟲害較少,主要有赤枯病在9~10月間為害葉部,使葉片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嚴重時落葉,可每周用160倍的1:1波爾多液噴灑1次,共3~4次。害蟲主要有大袋蛾為害葉及嫩枝梢,水杉色卷蛾的幼蟲為害葉部。

  用途 木材心、邊材區別明顯,紋理通直而不勻,結構粗,材質輕而軟。易於加工,油漆、膠接性能良好。適於建築、傢具等用材。木材管胞長達1.66±0.59 毫米,纖維素含量為42.7~44.1%,是良好的造紙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