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竹類和林區範圍內其他植物和動物以及林地資源(含水資源)的總稱。狹義的森林資源僅指以喬木為主體的森林植物組成部分。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之一,也是社會文化福利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條件。森林數量的變化,不僅影響所在地區的生態狀況,而且影響整個地球生物圈。

  森林資源具有以下特點:①再生性。森林本身具有生產能力,是可以更新的資源,如能合理經營利用,可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②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大。在自然因數的變化中構成成森林生產力。森林每年的生長量是在原有活立木蓄積量的基礎上增長的。③森林一經采伐,其生產力的提高或衰減取決於森林經營的集約程度。④具有保持生態平衡,保護和美化環境,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多種效益。⑤分佈在廣闊地域上,由於森林結構、地形、地勢、交通運輸等條件而形成不同的開發利用程度,即不同的可及性。

  世界森林資源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五次(1968~1972) 世界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全世界有森林面積28億公頃(指鬱閉林),覆蓋率為22%。不同地區和國傢的森林分佈極不均勻,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積差異很大(表1)。世界森林中約有25%由於地形條件和技術經濟條件的限制而難以經營或進行其他作業。世界森林現正以每年1800~200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尤以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傢和拉丁美洲、非洲為甚。

表1 世界森林資源分佈

  中國森林資源 據1977~1981年全國森林資源統計,中國林業用地面積為26713萬公頃,其中森林(即有林地)面積11527萬公頃,占世界森林面積的4%稍多,占國土面積的12%(即森林覆蓋率),占林業用地面積的43.2%。活立木總蓄積102億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90億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約為90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蓄積量約為9立方米。森林蓄積占世界森林蓄積的近3%。森林覆蓋率、單位面積蓄積量及人均占有森林資源水平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全國各樹種各年齡的綜合生長率為2.88%,林分每公頃年生長量為2.40立方米。由於不少地區森林遭破壞,用材林又受林齡結構、交通條件、生態條件等的限制,森林資源的生產力不高。但同時,用材林比重大,防護林等比重小,森林資源的林種結構也不合理。第5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森林資源的林種比重見表2。

表2 中國的林種結構(%)

  中國地域遼闊,橫跨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5個氣候帶,森林植物種類豐富。據統計木本植物中喬木樹種有111科2800餘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近1000種。水杉、水松、金錢松、鐵堅杉、臺灣杉、銀杉、白豆杉、福建柏、珙、杜仲、香果木等約50餘種樹種為中國所特有(見中國特有樹種)。中國竹子近300餘種,占亞洲竹子總屬數的70%。此外,森林中的草本植物和動物種類也十分繁多,在300餘種藥用植物以及全國1100餘種鳥類和400餘種獸類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生長在森林中。內有不少珍稀種類受到國傢重點保護(見森林動物)。

  中國森林的地區分佈很不平衡,東南部多,西北部少。從省(自治區)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臺灣(55.1 %);最低的是青海(0.3%);森林資源最豐富的是黑龍江,最少的是上海。森林覆蓋率大於30%的除臺灣外,還有福建、浙江、黑龍江、江西、湖南、吉林;小於5%的除青海外,還有新疆、上海、寧夏、天津、江蘇、甘肅。各森林自然分佈區的特點如下。

  東北地區 包括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東北部的大興安嶺林區及呼倫貝爾盟東部地區。以國有林為主,分佈有以落葉松為主的寒溫帶針葉林及以紅松與闊葉混交林為主的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有林地面積達3094萬公頃,占全國的29.6%,有林地蓄積28.9億立方米,占全國32%,森林覆蓋率37.6%。人均有林地面積0.56公頃,人均蓄積51.9立方米,為全國之冠。該地區為中國最大的林業生產基地,每年承擔全國木材生產任務的1/3以上。

  西南地區 包括四川、雲南、甘肅的白龍江林區、西藏東部的昌都和拉薩地區,大多地處河流上遊。以國有林為主,原始林較集中。分佈有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及雲南松林、思茅松林等。在其南部還分佈有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林地面積2245萬公頃,占全國的19.5%。有林地蓄積35.8億立方米,占全國39.7%。森林覆蓋率28.3%。人均有林地面積0.17公頃,人均蓄積27.4立方米。

  東南、華南丘陵山地 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主要有馬尾松、杉木及多種闊葉樹組成的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還有多種經濟林和竹林。有林地面積3316萬公頃,占全國28.8%,有林地蓄積12.5億立方米,占全國13.8%,森林覆蓋率27.9%。該地區是以集體林為主的重要林業生產基地,但由於人口稠密,全區人均有林地面積0.12公頃,與全國水平相當,人均蓄積4.4立方米,還不足全國平均的一半。

  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 包括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的西部和北部,內蒙古和西藏的中、西部。除阿爾泰山西南坡、天山、祁連山、賀蘭山北坡有集中成片針葉林和針葉落葉闊葉林外,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喬木林難以生長。該地區是中國森林資源最少的地區,土地面積占全國近半,而有林地面積僅722萬公頃,占全國的6.2%,有林地蓄積約4億立方米,占全國的4.5%,森林覆蓋率1.4%,人均有林地面積0.13公頃,人均蓄積7.2立方米。

  華北、中原及長江、黃河下遊地區 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有林地面積451萬公頃,占全國3.9%,有林地蓄積0.7億立方米,隻占全國0.75%。森林覆蓋率7.0%,全地區人均有林地面積0.02公頃,人均蓄積0.24立方米。

  計量評價 隨著人類對森林資源利用程度的變化以及森林調查和估價手段的不斷進步,森林資源計量評價的內容也有所擴大,主要包括:①對森林資源的物質估計,即森林資源調查。主要是應用數理統計和遙感技術等手段,掌握森林資源的數據,②對森林資源的價值估計,即森林評價,或林價。在許多國傢通過林價可以解決有關森林資源的買賣、交換、補償、納稅等經濟上和法律上的問題,林價也為森林的合理經營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所必需。③對森林公益效用價值的計量評價。是從環境和生態效益去計量評價,難度很大。有的國傢已按許多方法和計量換型(如價值法、效益法及相關替代、加權推比等)進行計量和研究。

  利用和展望 世界各國對森林資源的利用大致都經歷瞭4個階段;即:毀林開荒,把森林主要用作薪材的階段;大規模開發天然林,大量生產原木,單純取材,片面發展采伐工業的階段;由於森林資源急劇下降,木材供需日趨緊張,迫使人們逐步走向保護森林和節約利用森林資源的階段;以及把森林資源的培育和采伐利用統一,實行對森林進行集約經營,綜合經營,全面發揮森林多樣效益,永續利用的階段。據統計,世界木材采伐量從1950年的16億立方米到1976年的25億立方米,26年內增長瞭35.1%,平均年增長1.56%,預測到2000年世界需材量將達到40億(有的估計50億)立方米,而世界森林面積占陸地面積的比例將從現在的約1/3減至1/7,木材供應量隻能達到38億立方米。現在世界需材材種中薪炭材雖已逐漸減少,但發展中國傢仍有約15億人口靠薪炭材作燃料,一年內就要燒掉12億立方米木材。地球上生物種最多時有1億餘種,現在隻有5百萬到1千萬種,科學傢預測今後20年至少還會有1百萬種植物和動物將消失,特別是許多稀有動物可能絕種。這充分說明瞭天然林在地球上迅速下降的趨勢以及加強對森林的培育、保護、利用,實行集約經營,綜合利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