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考古遺址裏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科。亦稱“骨骼考古學”或“動物考古學”。它是在最近一、二十年內由考古學與古動物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科學。與第四紀古動物學有密切的關係,但二者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第四紀古動物學側重於動物本身進化發展的研究,化石不論是否與人類遺存共存,都可作為研究的物件。考古動物學通過研究遺址裏的動物遺存,揭示古代人們對食物的選擇,狩獵和傢畜飼養等方面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概況,以及居址周圍的自然環境。

  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 從舊石器時代遺址裡出土的動物骨骸,全部屬於野生動物。通過對動物群的特征、組合與更替,以及對其中的絕滅種屬與現代生存種屬的比較和統計,可有助於確定遺址的相對年代、劃分地層。根據動物中的不同種類,可以分析當時人們狩獵的對象和狩獵的季節。根據各種生態類型的特征,它們的地理分佈狀況,結合其他方面的資料,還可以瞭解當時人們居址附近的自然環境和古氣候條件。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裡開始出現傢畜骨骸,藉此可以判斷何時產生傢畜飼養業;從野生動物遺骨與傢畜遺骨的比重,可以判斷狩獵經濟與傢畜飼養經濟何者更為發達。

  研究的方法 采集動物遺存的方法與要求,和采集考古器物相同,但需要更加仔細,因為動物骨骸易於破碎。應盡可能全部采集,以保證數量統計的準確和反映動物群的真實面貌。采集的標本應有其在探方中的坐標位置、層位或墓葬號碼等記錄,還需要註意收集易於被忽略、疏漏的小型動物遣骸。需要加固的標本應及時處置。對完整的動物骨架需作全面的測量,記錄下是否有人工加工、燒灼等痕跡及病理現象等。研究工作包括按分類系統鑒定動物的種屬,分析已絕滅種類與現生種類的比例,分析有沒有非當地所產的種類,對各種動物骨骸作數量統計,計算出最少個體數量,根據骨骼的測量數據,推測各種動物的身高、大小、年齡和性別。進而分析傢畜飼養業的發達程度,越冬畜群的大小,屠宰牲畜的模式,以及狩獵的季節等。還可以借助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例如用顯微鏡、正交偏光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直接觀察骨頭切片的物理結構上的差別,或者用電子吸收分光度計測量骨頭的化學成分上的差異,來研究傢畜的起源和發展狀況等。

  目前,考古動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尚有待於深入地探索。世界各國的考古動物學工作者,於1976年在法國舉行的第九屆先史學與原史學國際會議上,正式成立瞭國際考古動物學會,簡稱“ICAZ”,以便交流和推動這門學科的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該學會為其下屬的分支機構。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冊》,文物出版社,1982。

 W.B.Curt, Archaeometric Clearinghouse,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vol.5,No.3,1978.

 S.champion, A Dictionary of terms andtechniques in Archaeology,Phaidon Press,Lond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