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公裡的小積石山中。其地古稱唐述山,炳靈為藏語譯音,是“十萬佛”之意。現存主要窟龕集中在下寺溝西岸南北長 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在附近的佛爺臺、洞溝、上寺等地,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畫。較完整的窟龕共有195個。其中下寺附近為183個。遺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軀,壁畫900餘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書或刻石紀年銘文 6處。據文獻和洞窟發願文記載,開窟始於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諸代續有建造。宋、西西夏、元、明各代,也有雕鑿、妝鑾、重繪等修建活動。明以後逐漸湮沒。1951年被重新發現,1952年由中央文化部和西北文化部進行調查。196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再次勘察。1967年以後,修建瞭保護洞窟的防水堤壩和石窟之間的棧道、天橋等。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彩圖)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外景

  西秦時期窟龕 共有兩處,即第1龕和第169窟。第1龕為摩崖大龕,位於窟群南端的山崖上。龕前有木構建築遺跡,龕內塑像為一佛、二菩薩,系經明代妝鑾、重塑。在1964年搬遷塑像時,曾剝出被推測是西秦時期的原塑。第 169窟為西秦時期的代表窟,位於窟群的北端,是利用一個自然洞穴陸續雕鑿、塑繪而成。洞窟進深19米,寬27米,高14米。窟內龕像和壁畫的分佈,沒有統一的規劃和佈局,除西秦外,還有北魏以至隋代的作品。現存小龕24個,壁畫集中於北壁和東北壁上。北壁的第6龕為平面作橫長方形的摩崖小龕,內塑一佛、二菩薩,佛背光上繪伎樂飛天。龕內周壁分別繪出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勒菩薩和東方、西方等十方諸佛像。塑像畫像旁側皆有墨書榜題。在該龕左上方崖面上,有高46厘米、寬87厘米、用白粉塗出的壁面,其上墨書發願文24行,中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字樣,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開窟紀年題記,為十六國末期石窟的斷代,提供瞭重要的標尺。第6龕外的左側壁畫有供養人行列,內有西秦高僧曇摩毗(即曇無毗)的供養像。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壁畫,位於第7龕下的壁面上,繪有由一坐佛二立菩薩組成的說法圖多鋪,(見彩圖)還有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維摩詰及侍者像以及供養人等,但部分壁畫已經後世重描。從個別壁面的泥層剝落處看出,底層壁畫的形象是一佛一菩薩像和“釋迦文佛”題名,應是窟內最早壁畫的遺存。窟內的幾組石胎塑像,有單身立佛,一佛、二菩薩立像和三身立佛,袈裟質感輕薄,衣紋貼體,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征。

炳靈寺第169窟東北壁說法圖(西秦)

炳靈寺第169窟天梯棧道

第169窟北壁“西方三聖”龕中的右脅侍

  北魏時期窟龕 共33處,其中窟8、龕25,多為北魏晚期的遺存。北魏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或長方形,窟頂為低穹窿形。窟正壁和左右壁下部鑿有倒凹字形低壇基,壇基上雕出佛、菩薩等像。第126、第128、第132窟,是毗鄰的形制相近的一組洞窟。正壁主尊均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薩或一交腳彌勒、二菩薩。第126窟外有北魏延昌二年(513)造像銘刻,這組洞窟有可能是統一規劃開鑿的。第 169窟北壁外側最高處的一龕內,塑一身坐佛,兩側分別為一立菩薩和一金剛力士,這組塑像組合形式,炳靈寺僅此一例。龕內有北魏延昌三年的遊人墨書題記,表明該龕約鑿於北魏時期。北魏窟龕的造像題材還有七佛、五佛、涅槃像、思維菩薩、供養菩薩、力士、千佛等。造像風格特征鮮明,面部長而削瘦、小眼、薄唇、細頸,形體修長、多略含笑意。服飾多為褒衣博帶式,袈裟下擺衣褶密集下垂。菩薩寶冠高聳,披帛或交叉於腹或交叉穿於環中。

  北周、隋代洞窟 遺存數量較少。北周洞窟平面作方形,窟頂為穹窿形。窟內正壁和左右壁下部鑿出高壇基。造像題材為三佛,每壁一身,佛兩側各有一身脅侍菩薩。洞窟形制與北魏洞窟較接近,但造像風格已有明顯不同,佛像、菩薩像的面相漸趨方圓,服飾衣紋也趨於寫實。隋代的第8窟,平面為方形,平頂。造像一鋪五身,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此窟壁畫保存較好,窟頂平棊圖案,內為大蓮花,四周環以伎樂飛天。左右壁上部繪供養菩薩和弟子赴會,下部為男女供養人行列。窟門兩側前壁繪維摩與文殊對坐的維摩變。

  唐代窟龕 現存134處,占窟龕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多數是露天的摩崖小龕,洞窟數量不多。洞窟平面作方形、圓形或馬蹄形,窟頂多為平頂。窟龕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一佛、二菩薩、二天王;一佛、二菩薩或單身菩薩造像等不同組合。造像主尊有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等。唐代造像多為石雕,像下有低壇基座。石雕像加敷彩繪,用以表現膚色或衣飾的細部。此外也有石胎泥塑像。初唐造像,人物身材較長,面部豐圓適中;盛唐造像,人物體態豐滿,婀娜多姿,表情豐富生動;中晚唐造像,人物腮部突起,體形過分豐腴而近於臃腫,表情比較呆板。第171窟內高達28米的倚坐彌勒佛像,為石胎泥塑,表層敷泥已剝落,經後代重修。據文獻記載,此像是涼州觀察使薄承祚於貞元十九年 (803)建造的。窟前依山建有七重大閣。大像上部崖壁上尚存有嵌裝木構件的凹孔遺跡。第3窟平面為方形,西壁鑿有一龕,比較特殊的是,窟內正中地面上,鑿出一四角攢尖式頂方形石塔。

第171窟摩崖大佛龕

  宋代以後,石窟的開鑿逐漸衰落。元代以後曾在一些洞窟中重繪若幹密宗題材的壁畫。清代初年,在民族糾紛中,炳靈寺石窟的窟龕造像幾次遭到人為的破壞,此後漸次被人們遺忘。

  

參考書目

 甘肅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調查炳靈寺的新收獲,《文物》1963年10期。

 董玉祥:炳靈寺石窟的分期,《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甘肅省博物館、炳靈寺石窟文物保管所:《炳靈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