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積雨雲底部下垂的漏鬥狀雲及其所伴隨的非常強烈的旋風。它是一種破壞力最強的小尺度天氣系統,又稱龍捲風,由於漏鬥雲內氣壓很低,具有很強的吮吸作用,當漏鬥雲伸到陸地表面時,可把大量沙塵等吸到空中,形成塵柱,稱陸龍卷;當它伸到海面時,能吸起高大水柱,稱海龍卷(或水龍卷)(見彩圖)。海龍卷一般較陸龍卷弱,水準範圍也比陸龍卷小。歷史上有關下降銀幣雨、青蛙雨、黃豆雨等的記載,都是龍卷將地面或水中的物體吸上天空,帶到遠處隨雨降落所致。

<

1968年10月17日美國阿波羅7號飛船拍攝的颶風雲圖

陸龍卷

水龍卷

  龍卷的直徑約幾米至幾百米,平均為250米。移動距離一般為幾百米至幾公裡,個別可達幾十公裡以上。龍卷的中心氣壓極低,一般比同高度四周低幾十百帕,據估計,強龍卷中心附近的地面氣壓可低達400百帕以下,極端情況可低達200百帕。由於中心氣壓低,中心附近的氣壓梯度極大,因此風速和上升速度都很大。據估計,龍卷中心附近的風速一般約為每秒幾十至一百米,極端情況可達150米/秒以上,最大上升速度可達每秒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龍卷的旋轉方向在北半球一般都是氣旋式(逆時針)的,但也有少數呈反氣旋式(順時針)的。盡管人們早就知道龍卷生成在很強的熱力不穩定的大氣之中,但對其生成的物理機制,至今仍沒有確切的瞭解。根據天氣資料的分析,龍卷出現在一個尺度為幾十公裡左右的龍卷氣旋之中。此龍卷氣旋可延伸到相當高的高空,在地面龍卷出現之前半小時就已存在。探測發現,龍卷氣旋常出現在強烈冷鋒和颮線附近以及強風暴中,在臺風外圍的強烈不穩定區中有時也能見到。在龍卷氣旋中,往往有幾個尺度比它小的渦旋,稱為龍卷渦旋,其中存在一個或幾個可見的龍卷漏鬥,在一個可見的龍卷漏鬥中,還可存在一些更小的吸管渦旋,主要的災害就是由這種吸管渦旋造成的。

  就世界范圍而言,龍卷主要發生在中緯度(20°~50°)地區。美國是龍卷出現最多的國傢,平均每年約出現500次左右。澳大利亞、日本次之。在中國也可見到龍卷,每年春季和初夏,它常發生在華南、華東一帶,南海和臺灣海峽有時也出現水龍卷,出現時間大多在下午2點至8點。龍卷的巨大破壞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①風壓極大,可將沿途的建築物摧毀;②建築物與龍卷之間的巨大的氣壓梯度力,足以使建築物由內向外爆炸;③上升氣流極強,能將上萬噸的整節大車廂卷入空中,將上千噸的輪船由海面拋到岸上。如1925年3月18日美國出現的一次強龍卷,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傷;又如1967年3月26日上海地區出現的一次強龍卷,毀壞房屋一萬餘間,22座能承受兩倍於12級大風風力的高壓電線鐵塔被拔起或扭折。龍卷還難以準確預報,但可以根據天氣條件判斷在某一地區產生龍卷的可能性,然後通過雷達監測,及時發出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