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部分鎘污染地區的一種公害病,以周身劇烈疼痛為主要癥狀而得名。發病地區局限於以神通川為中心,由東側熊野川、西側井田川兩支流分別匯入神通川所形成的扇形地帶(圖1)。

  <病因 據日本厚生省1968年公佈的材料,痛痛病發病的主因是當地居民長期飲用受鎘污染的河水,並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鎘稻米,致使鎘在體內蓄積而造成腎損害,進而導致骨軟化癥。妊娠、哺乳、內分泌失調、營養缺乏(尤其是缺鈣)和衰老被認為是本病的誘因。但據日本公眾衛生協會痛痛病綜合調查組1978年公佈的結果,除鎘以外,可能還存在著地區性的發病原因,根據是:①自從1975年確診三例病人以來,未再發現新病例,而鎘污染依然存在;②在其他鎘污染地區,腎小管損害發生率雖高於非污染區,卻無痛痛病病例發生;③職業性鎘中毒僅出現腎小管損害而無骨軟化癥;④把鎘投予實驗動物,不能復制出痛痛病的模型。

  特征和臨床癥狀 發病年齡一般為30~70歲,平均47~54歲。患者均為多子女的婦女,在當地居住數十年,一直飲用神通川水,食用鎘米,傢庭收入較低。本病潛伏期可長達10~30年,一般為2~8年。初期,腰、背、膝關節疼痛,隨後遍及全身。疼痛的性質為刺痛,活動時加劇,休息時緩解。由於髖關節活動障礙,步態搖擺。數年後骨骺變形,身長縮短(比健康時約縮短20~30厘米),骨骼嚴重畸形(圖2)。骨脆易折,甚至輕微活動或咳嗽都能引起多發性病理骨折。患者疼痛難忍,臥床不起,呼吸受限,最後往往死於其他合並癥。截至1968年5月共確診患者258例,其中死亡128例;到1977年12月又死亡79例。

  致病機理 鎘不是身體必需元素。通過消化道吸收的鎘,進入血液後,部分與血紅蛋白結合,部分與低分子硫蛋白結合。所形成的鎘金屬硫蛋白經血液輸送至腎,被腎小管重新吸收而蓄積於腎,引起腎機能障礙,並出現低分子蛋白尿。病理檢驗可見腎小管出現退行性變,管腔擴大或呈慢性間質性改變;電子顯微鏡可見近端腎小管和部分遠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改變,線粒體膨化,核濃縮,線粒體內顆粒增加,細胞質內出現電子密度高的含鎘顆粒,腎小球無顯著變化。骨軟化癥的形成機理迄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由於腎功能的損害抑制瞭維生素D的活性。維生素D的正常代謝受到幹擾,就會妨礙鈣、磷在骨質中的正常沉著和貯存,導致骨軟化。痛痛病病人也伴有腸道吸收障礙,妨礙脂溶性維生素和鈣的吸收。

  確診標準 日本環境廳於1973年6月在《公害病特殊救濟措施法》中規定痛痛病的確診標準如下:

  必要條件:①在鎘污染區居住,有鎘接觸史。②無③、④兩項先天性疾患,主要是更年期後的婦女。③腎小管障礙。④X射線及活檢證實骨質疏松和骨質軟化。對不能確定骨軟化者,如符合必要的醫學檢查項目也可確定為痛痛病。

  必要的醫學檢查項目:①一般檢查:包括既往史(如鎘接觸史、治療史和遺傳關系)和臨床檢查(如骨骼變形、疼痛、運動障礙、步態搖擺等)。②血液檢查:血清無機磷和鈣(降低)、血清堿性磷酸酶(增加)和其他常規項目。③X射線檢查:攝影部位為胸骨、骨盆、股骨和疼痛部位,檢查所見具有骨萎縮、骨變形層和骨骼變形等。④尿檢查:尿蛋白定性和定量,尿糖定性和定量,尿中氨基酸和尿鎘。其他如尿磷比值和腎小管功能等。

  防治 對患者施用大量維生素D並補充鈣、磷,同時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營養膳食,可使病情緩解。對於體內蓄積的鎘,目前尚無安全的排鎘方法。為瞭預防攝入過量的鎘,日本厚生省1970年規定糙米含鎘不得超過1ppm,精白米含鎘不得超過0.9ppm。增加營養對預防本病有重要作用,但消除鎘污染才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見鎘污染對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