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體內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的濃度同它所生存的環境中該物質的濃度的比值,以表示生物濃縮的程度,又稱生物濃縮係數,濃縮率,生物積累率,富集係數,積累倍數等。闡述生物濃縮、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這些生物學現象,都用濃縮係數的值來表示相應的數量關係。

  土壤和植物之間的濃縮係數是植物體內某物質的濃度與植物所生長的土壤溶液中該物質的濃度的比值。不過,濃縮係數一般多用來表示某種物質在水中的濃度同在水生生物體內的濃度之間的關係。這是因因為在水中無論是構成環境的成分,還是污染物的濃度,分佈都容易均勻化,在環境中的物質濃度和生物體內的物質濃度之間可構成一定的平衡關系,所以求得的濃縮系數具有較普遍的意義。

  平衡濃縮系數 生物通過吸收、吸附、吞食等過程,從周圍環境中濃縮某些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在這種生物積累過程中,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不斷進入生物體又不斷從生物體排出,這種物質交換過程要經歷一定時間才能達到動態平衡狀態。此後,濃縮系數就不再繼續增大,而隻在一定幅度范圍內波動。這種達到動態平衡時的濃縮系數稱為平衡濃縮系數。通常所說的某種生物對某種物質的濃縮系數數值,一般都是指平衡濃縮系數,而不是指生物積累過程中任何一個特定時刻所測定和計算得到的濃縮系數。

  濃縮系數的求法 求得水生生物中某種物質的濃縮系數有兩種方法:實驗室飼養法和野外調查法,兩者各有優缺點。實驗室飼養條件易於控制,但是,在人工環境下所求得的數值,同在自然情況下求得的數值往往不符合,因為人工環境幾乎不可能在自然條件下出現。要使壽命長的生物與環境之間達到物質平衡,需要飼養很長時間,這一般難於做到。所以用實驗室飼養法求得的濃縮系數數值,通常比用野外調查法所求得的要小些。野外調查法的一個很大優點是生物的整個生活周期都處在穩定的環境中,機體的構成成分與環境是平衡的,能夠得出標準的濃縮系數數值。不過,有些物質在水溶液中的濃度很低,會因分析技術上的限制而無法測出,這就無法求得濃縮系數瞭。

  近年來,一些學者應用模式生態系統方法,可以同時求得不同營養級上的生物對某種物質的濃縮系數。例如在一個模式生態系統中同時求得藻、蝸牛、溞和魚對六氯苯(HCB)的濃縮系數,分別為610、1360、1030和1260。這是實驗室飼養法的新發展。

  

參考書目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編:《環境保護生物監測與治理資料匯編》,科學出版社,北京,1978。

 高畠英伍、吉村英敏編:《衛生化學新論》,南山堂,東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