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工程動工興建以前對它的選址、設計以及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和建成投產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和估計,又稱環境影響分析。

  1969年,美國首先提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並在《國傢環境政策法》中定為制度。隨後,日本、加拿大、英國、瑞典、澳大利亞、法國等也陸續推行。中國1979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規定,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這種制度要求根據區域環境特徵,即根據氣象象、地理、水文、生態等條件,對工業區、居民區、公用設施、綠化地帶作出環境影響評價,以便為全面規劃、合理佈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學依據。

  評價內容 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工程主要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基本建設項目。如大、中型工廠,大、中型水利工程,礦山、港口和鐵道交通運輸建設工程,大面積開墾荒地、圍湖圍海的建設項目,以及對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和植物等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或對各種生態型的自然保護區和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地質、地貌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等。

  一個工程項目全面的環境影響評價,是在調查和綜合分析工程本身的情況和工程所處的地區的環境狀況,以及工程施工過程中和投產以後對周圍地區的環境影響的基礎上進行的。工程本身情況的調查和分析的內容包括:建設規模;主要原料、燃料、水的用量和來源;產品方案和主要生產工藝;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廢物等的性質、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廢棄物回收利用和防治污染的方案、設施和主要工藝;職工人數和生活區佈局;占地面積和土地利用方案;擴建計劃和發展規劃等。工程所處地區環境狀況的調查和分析的內容包括:周圍地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象情況;周圍地區的礦藏、森林、草原、水產、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情況;周圍地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遊覽區、名勝古跡、溫泉、療養區,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設施情況;周圍地區已有的工礦企業分佈情況;生活居住區的分佈情況和人口密度;地方病和周圍地區的大氣、土壤、水的環境質量狀況等。工程施工過程中和投產以後對周圍地區環境影響的分析和估計的內容包括:對周圍地區的地質、水文、氣象可能產生的影響;對周圍地區自然資源和自然保護區可能產生的影響;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對周圍地區的環境質量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噪聲、振動對周圍生活居住區的影響程度和范圍等。在綜合分析上述情況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各種環境影響的數學模型,如原材料輸入的計算模型、污染物釋放與產品數量之間的換算模型等來估算一個工程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這樣便可以對工程項目的選址方案和實施方案提出有利於工程建設,又有利於防治環境污染的最佳方案,並可對環境保護措施投資進行估算,以獲得投資少而收效大的污染控制方案。

  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根據不同的評價對象和評價要求,或者隻作污染物擴散的環境影響評價,或者對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要素分別進行單要素影響評價。污染物擴散的環境影響評價一般是采用大氣或水體的擴散模式進行估算的。

  評價方法 全面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有重疊法、矩陣法和環境評價系統法等。這些方法都是把區域環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綜合分析的。重疊法是把所評價區域的地形、地質、生物、景觀等調查資料分別繪制在按網格劃分的地圖上。把這些地圖互相重疊起來,可以瞭解環境變化狀況,以便提出工程項目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實施方案。矩陣法是以人類的各種工程活動作為橫坐標,以各種環境特征和條件作為縱坐標,把人類工程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分為1~10的十個級別,按照影響程度對每種影響評定一個級別,並把它記入縱、橫坐標相對應的交叉處。這樣,可以在矩陣中評定工程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評價系統法是把生態學、物理學、化學、美學和人類社會需要的項目作為一個系統,應用環境質量指數進行全面的評價。

  污染物擴散的環境影響評價采用擴散計算法、擴散-凈化綜合計算法、區域環境污染的綜合分析法等。擴散計算法是預計工程項目投產後污染物的排放量,並根據環境現狀和預期的環境目標推算污染物的容許排放的總量。這種方法並不考慮環境的自凈作用。目前對顆粒物等污染物尚無適當的預測方法。擴散-凈化綜合計算法主要應用於水體的污染影響評價。如果某一水體對需氧有機物有較強的擴散、凈化能力,一般說來,對其他污染物也有較強的擴散、凈化能力,因此,可以以水體對需氧有機物的容納量作為評價指標,根據工程項目投產以後污水的排放量來估算對水體的危害程度。區域環境污染的綜合分析法是根據區域范圍內生產、消耗和污染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模型,把區域范圍內實測和預測的各種因素輸入模型,計算出環境影響指標進行評價。關於環境影響評價程序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