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於教育手段使人們認識環境,瞭解環境問題,獲得治理環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知識和技能,並在人與環境的關係上樹立正確的態度,以便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保護人類環境。

  人們早就以某種形式宣傳人與環境的關係,但是環境教育作為科學的概念提出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事情。在以後十多年的時間裏,環境教育無論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

  任務和目的 環境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使整個社會對人類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一新的、敏銳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過教育培養出消除污染、保護環境以及維護高質量環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員。

  一般認為環境教育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一種教育,是證明環境價值和澄清概念的一種過程,是培養人們具有理解和評價人、文化及其同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也包括要人們遵循為保護環境所作的決策及行為準則的教育。

  內容 環境問題是比較復雜的,涉及很多方面。環境科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它的范圍和體系正在形成。因此,環境教育也在發展中。目前,一般認為環境教育的內容應當包括:自然環境是由水、空氣、土壤、巖石、動植物等要素組成,它們形成復雜的生態系統,其中每個要素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生態系統的運轉要有能量和物質的輸入;每一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負荷能力,如果超過負荷能力,它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成分,是一種對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影響的成分;人類必須有一種道德的責任為維護生態平衡而約束自己的行動,社會的決策也必須符合環境保護的需要。這些內容,隨著教育層次和教育對象的不同在廣度和深度上以及在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小學和中學是培養學生認識環境、熱愛環境、自覺地保護環境的重要階段。在小學采取的形式是讓學生直接接觸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著重於態度的培養,使他們對環境有初步的印象和瞭解。在中學,則可對環境作些較深入的科學介紹,要註意加入有關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內容。要使學生對環境保護有較全面的理解,培養他們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評價能力,以便使他們的行為合乎環境保護的準則。在這一階段,目前世界各國一般都不設專門課程,而是結合有關課程(生物、地理、常識等)和校內外的各種活動(參觀、訪問、調查、旅行等)進行環境教育。

  在大學階段,環境教育目的除瞭加深學生在環境方面的知識以外,主要是培養各方面的專門人才。世界各大學的環境教育多采取以下四種形式:①概論性課程:主要幫助學生全面瞭解環境問題。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對環境問題采取正確反應有重要作用。這類課程隨系和專業不同而分別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②與環境問題關系密切的理、工、農、醫和社會科學的系或專業,除必修的概論性課程外,還可開設較深入的環境課程,或在有關課程中加強這方面的內容。③打破原來按單一學科建立的系,按照環境科學要求組成新型的系(或院),以培養新型的綜合性的環境科學人才。有的以自然科學為主,增加社會科學內容而稱為人類環境學系。④環境科學系同有關的系合作,或在有關的系中開設選修課程,其中比較普遍的是開設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等。

  在研究生階段,目前各國多利用各種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培養綜合性的或跨學科的高級人才。

  由於環境科學內容較復雜,課程體系除自然環境外,近來也比較註意社會、經濟、法律和文化方面的問題。在綜合分析技術上,強調數學、系統分析、電子計算機的模擬。

  在環境問題引起人們重視以後,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土地利用、城市規劃等方面需要綜合性的環境科學專業人員比較多,所以環境科學系亦以這些方面的人才培養作為重點。

  為使從事環境方面工作的在職人員得到提高和訓練,出現瞭各種形式的補充教育。根據參加學習人員的條件和要求不同,有的設置完整的課程,時間長達一年;有的隻設一、二門課,時間隻有幾個星期。

  為瞭讓公眾瞭解環境問題,關心環境保護和改善工作環境,有關部門還通過各種宣傳工具和各種形式的業務教育與活動向青少年和成人進行有關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