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開採、運輸、裝卸和使用石油過程中發生的溢漏事故,造成石油污染。

  概述 全球石油總儲藏量估計為3000多億噸,其中海底石油估計近1000億噸。在海底油田開採過程中,往往發生井噴事件。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灣於1969年1月發生井噴事件。墨西哥灣的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油田1970年發生井噴,每天噴出140噸石油。許多油井,特別是老油井在正常採油作業中也會有不少石油隨地下水流出出。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的巴裡湖油田每天排出1300多噸含油5~35毫克/升的油田水。世界海底油田因開發和井噴進入海水的石油估計每年達100多萬噸。

油船失事造成局部海域的嚴重石油污染

  石油在運輸過程中,油船失事事件經常發生。如在1978年3月16日,利比裡亞油輪“阿莫戈·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佈列塔尼半島佈列斯特海灣觸礁,所載運的22萬噸輕原油全部進入海洋。1979年7月19日一艘在利比裡亞註冊的油輪“大西洋快車”號同另一艘利比裡亞油輪“艾吉思·卡普泰恩”號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海域相撞,兩艘油輪的30萬噸石油流入大海。

  船舶沉沒後,油櫃中的燃料油仍能在較長時期不斷地漏出來。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因船舶失事流入海中的石油達50萬噸。

  污染 原油的比重為0.829~0.896,隨著原油中比重較輕的烷烴不斷揮發,其比重可增至0.920~0.975,而海水的比重為1.025,所以,進入海洋的石油主要漂浮在海面。一般是擴展成光滑的油膜。油的擴散速度和擴展范圍以及油膜的厚度取決於油的性質和海水的溫度。在一般情況下,起初油膜較厚,呈茶色或褐色;進而擴展成薄膜,厚度不勻處,出現光亮的虹彩;擴展得更薄時便呈銀白色。每升石油的擴展面積可達1000~10000平方米。

  進入海洋的石油在氧化和溶解過程中轉化為二氧化碳、甲烷和石墨的中間產物,對海水的化學性質產生影響,並導致海水中二氧化碳和有機質含量增高,溶解氧含量下降。此外,細菌在分解石油的過程中,也消耗水中的大量氧氣。

  石油的不同組分對生物的毒性不同。重質油(高沸點餾分)的毒性比輕質油強;低沸點飽和烴對低等海洋動物有毒性;高沸點飽和烴在許多海洋生物體內天然存在,不會直接產生毒性;芳烴在石油中含量高,毒性大。

  處理方法 海上漏油的處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見含油廢水處理)。①物理處理法:如采用圍油欄、吸油材料、“油掃帚”、旋渦式海面清潔器等進行處理。②化學處理法:如噴灑分散劑、去垢劑、洗滌劑和其他界面活性劑等,把海面的浮油分散成極微小的顆粒,使其在海水中乳化、分散、溶解或沉降到海底。③生物處理法:如利用微生物清除油膜等。